文档介绍:薃《计算机网络》第五版复蚃第1章绪论莀因特网蕿因特网组成P8芄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蒁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边缘部分,称端系统(endsystem))组成。提供连通性和交换。蒈处于边缘部分的用户通信方式P9-10羈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肄对等方式(P2P方式),即Peer-to-Peer方式。(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薂交换技术: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P11-15袁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在通话时,两用户间占用端到端的资源,而由于绝大部分时间线路是空闲的,所以线路的传输速率往往很低。蒇分组交换组成:报文、首部、分组。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即收到分组——储存分组——查找路由(路由选择协议)——转发分组。优点:高效、灵活、迅速、可靠;缺点:时延、开销。关键构件:路由器螄报文交换:先传送到相邻结点,然后转存薄罿计算机网络的分类P17袇1.**广域网WAN**(work):因特网的核心部分。薅2.**城域网MAN**(work):很多采用以太网技术。莁3.**局域网LAN**(work)莁4.**个人区域网PAN**(work)芆芅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公用网,专用网蒂性能指标P18:速率、带宽、时延蒀速率:b/s(bps)。如100M以太网,实际是指100Mb/s。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莅带宽: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速率。蚅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其绝对上限值等于带宽。膃时延(delay或latency):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段传送到另一端的时间。也称延迟。芈①发送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也成传输时延。聿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信道带宽(b/s)蒆羁②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输一定距离所需划分的时间。蚀传播时间=信道长度(m)/传输速率(m/s)蒈膆③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处理收到的分组所花费的时间。肂④排队时延:分组在输入队列中等待处理的时间加上其在输出队列中等待转发的时间。蝿综上: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羇注: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提高的是发送速率而不是传播速率。蚂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表示链路的容量。肃往返时间RTT: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发收到接收方的确认为止,所花费的时间。膁利用率:某信道有百分之几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而信道或网络利用率过高会产生非常大的时延。莇当前时延=空闲时时延/(1-利用率)莃袁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p25艿分层、协议、服务螆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语法语义同步膃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从下向上):羂物理层主要负责在物理线路上传输原始的二进制数据;莈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膅网络层主要负责创建逻辑链路,以及实现数据包的分片和重组,实现拥塞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袃运输层负责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实现流量控制以及差错控制;肄应用层为应用程序提供了网络服务。螀OSI7层体系结构蚅7 应用层蚄6 表示层袁5 会话层袈4 传输层莈3 网络层莄2 数据链路层袂1 物理层芁TCP/IP体系结构螈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肄蚀第2章物理层荿物理层的主要任务P36膇物理层特性:机械、电气、功能、过程袅传输媒体P40螁传输媒体包括导向传输媒体和非导向传输媒体:蒈导向:膄双绞线包括屏蔽双绞线STP(ShieldedTwistedPair)和无屏蔽双绞线UTP(UnshieldedTwistedPair)膃同轴电缆莁光缆,光纤通常由低折射率的包层和高折射率的纤芯构成。光线在纤芯中传输的方式是不断地全反射。分为单模光纤(成本高衰耗小)和多模光纤(适合近距离传输)。通常将一段段点到点的链路串接起来构成环路,通过T形接口连接到计算机。莈架空明线薄非导向:袄无线传输所使用的频段很广膈短波通信主要是靠电离层的反射,但短波信道的通信质量较差蒆微波在空间主要是直线传播,传统主要两种方式: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容量大)和卫星通信(传播时延大)羃数据通信基本概念:通信方式、调制技术P37蚄数据通信系统可划分为:源系统,传输系统,目的系统腿通信方式:单向(单工)、双向交替(半双工)、双向同时(全双工)衿基本二元调整方法:调幅(AM)、调频(FM)、调相(PM)蚇模拟(连续)信号: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连续的。数字(离散)信号:取值是离散的。肀芁信道极限容量羇影响码元传输速率的因素P39 信道极限信息传输速率信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