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行健《一个人的圣经》篇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封面人物 11-0110:50 法籍华人高行健是位职业剧作家、小说家、美术家,著有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著作,因获得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而闻名于世。高行健祖籍江苏省泰州市,1940年1月4日于江西省赣州市出生。当时正值日寇侵华时期,由于日机不断轰炸,高行健的童年几乎是在逃难的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在战乱中,他的父亲经常失业,当过银行职员、记者,也在轮船公司工作过。他的母亲是基督教青年会成员,做过抗日剧团的演员。高行健在逃难中没能上小学,基本上是母亲教会了他读书识字。在母亲的影响下,高行健自幼便接触到安徒生、格林的童话文学,学习简单的戏剧表演。他五岁时,曾与母亲一起登台演出节目。高行健很小便开始写日记,对写作、戏剧、美术有浓厚的兴趣。1950年,高行健全家搬到了南京。1952年,高行健就读于南京市第十中学。南京市第十中学原是金陵大学附属中学,是一个教会学校,有些课程实施英语教学。高行健在学校图书馆阅读了巴尔扎克、梅里美、托尔斯泰等许多西方文学大师的经典著作和费希特、贝克莱、笛卡尔等哲学家的理论。他的语文、数学、美术等功课的成绩都很好。课余时间,高行健师从南京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画家郓宗嬴先生学画素描、水彩、油画以及泥塑。1957年,高行健高中毕业。在选择志愿时,他曾想报考理工科,做个物理学家或数理学家;也曾想报考戏剧学院,做个导演;还曾想报考美术学院,当个画家。最后,在母亲的建议下,他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2年,高行健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高行健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中国国际书店从事翻译工作。业余时间,他积极从事剧本、小说、诗歌的创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为了避免受到冲击,运动一开始,高行健不得已将所有文稿付之一炬。 1970年,他被派到安徽省宁国县港口中学任教。1971年—1974年,他被下放到干校劳动。 1975年,高行健返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1977年,高行健被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 1979年5月,他作为翻译陪同巴金等中国作家到法国巴黎访问。1980年,高行健被调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1981年,高行健发表文学理论著作《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引起广泛的注意和争论。 1982年,他和刘会远合作创作《绝对信号》、《车站》、《野人》等剧作,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引起批评界更大的争议。 1985年,高行健在北京与雕塑家尹光中举办个人泥塑绘画展,开始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同年,高行健应邀赴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丹麦等欧洲五国访问,并在德国柏林举办了个人画展,其画作在展后拍卖获款4万马克。 1987年,高行健应邀赴德国与法国进行考察及学术交流。1988年1月,他到新加坡参加第二届华语戏剧营。是年,高行健离开祖国,以政治难民的身分定居巴黎市郊的巴纽里。 1990年,他出版长篇小说《灵山》。1997年,高行健加入法国国籍。1999年,他另一部长篇小说《一个人的圣经》出版。高行健的作品很快被翻译成瑞典文、法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等西方国家语言文字。2000年,瑞典科学院认为高行健?具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高行健的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灵山》是一本现代主义文学的小说,与中国小说的传统创作方法不同,它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将西方文学中的现代派、印象派、意识流的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的禅、诗、画的写意手法相结合,通过对虚无缥缈的灵山的追寻和沿长江流域的旅游,表现了中国大西南和长江流域的神秘的梦幻般的风景、民俗和文化。小说以人称替代人物,你、我、他三个人称相互交叉换表述,以不同人称不断变化的心理感受来替代情节发展,用一些似乎随意编造的故事来表达思想的起伏、精神的漫游和内心的独白。对灵山的追寻,象征着对生活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人生的真谛的寻求。但找寻的结果是这些东西并不存在,灵山只不过是山民求子的一块顽石,从而印证了人生努力的空虚、无聊和毫无价值。《一个人的圣经》可以说是一部自传式的小说,作品以?你?和?他?两个人称的角度客观叙述,展现的其实是?我?——亦即亦真亦幻的亲身经历和主观心灵挣扎的路程。从表现方法上看,小说无疑属于现代派作品,政治与性爱、现实与回忆、生命与死亡、迷惘与恐惧交织穿梭于各种流动的意识、幻象、行为与噩梦之中,但作品却极其真实、准确、严峻展示了一个大的历史时代、尤其是文化大革命这场空前浩劫中人的普遍的悲剧命运。与《灵山》相比,《一个人的圣经》故事性较强,带有些现实主义风格。在书中点明了书题:?你为你自己写了这本书,这本逃亡书,你一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