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社会工作文章.doc

格式:doc   大小:54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社会工作文章.doc

上传人:雾里看花 2019/5/27 文件大小: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社会工作文章.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06蚇学术探索羁AcademicExploration芀2006年10月袇Oct.,2006膄收稿日期:2006-06-12肃作者简介:高崇慧(1960—),女,云南昆明人,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行政法学、社会学研究。莈吕涛(1971—),男,云南昆明人,法律硕士,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学、宪法学研究。芆姜敏(1969—),女,云南昆明人,法律硕士,救助儿童会项目经理,主要从事社会法学研究。羄NGO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肄———以云南为例螁高崇慧,吕涛,姜敏罿(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云南昆明 650221)蚄摘要:中国社会转型无疑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恰是NGO“专业机构、专业伦袂理、专业服务”的主体基础。如何携手NGO,以开拓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新途径?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以衿云南各高校为个案,着重分析研究NGO与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师资培训、资料建设等方面荿的合作;力图总结“双赢”经验,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理想途径和模式。蒅关键词:NGO;社会工作教育羃中图分类号:C91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6)05-0072-04芁 2005年6月1日的《南风窗》使用了一个醒螈目的封面主题———中国NGO启示录-其策划人膅写到:如果说,才露小荷尖的中国NGO,给我们带羄来的更多是观念的冲击,而不是现实的改变,那莀么,这更加说明了它们对我们的重要。因为,它芈们和一般的“思想盗火者”不同,它们不仅仅是扮袆演传播的角色,还会是彻底的行动派。这已不是螂主流媒体首次把目光投向NGO,而是又一次顺势螂之举。蚇NGO是什么?何以引起媒体如此的关注?蚆尽管NGO就在我们身边,却需要重新认识。作为袃“Non-anization”的缩写,NGO应袁直译为“非政府组织”,照此理解,其外延相当广肆泛,甚至可以包含“企业组织”。但事实上,人们莆总是倾向于进一步把NGO与企业组织区分开来,袅所以也就有人把NGO称为“第三部门”(即政府、罿企业以外的社会部门),或者干脆叫做NPO(即非螀营利组织)。可见,NGO与“第三部门”、NPO等往***往具有相同的指向。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NGO蚂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现在我们谈及NGO时,更莁多时候把其看作志愿性质的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腿的特定组织。“志愿”体现了性质,“公益”反映了袇目标。螃或许在媒体眼中,中国NGO“才露小荷尖”,蒀但事实上,在国内很多地方,各类NGO已经成为蚈重要的社会力量。即便我们不认可早已存在并莃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诸多商会、协会等的NGO属袅性,也能切实感受到其他形形色色NGO所展现的袂社会功能及存在价值。近年来,NGO在国内获得肈了越来越大的活动空间,并且影响到政府的政肄策。从北京动物园搬迁初战告捷,再到怒江、虎薂跳峡之争,NGO开始充当起公共利益代言人的新羀角色,他们不仅正在成为一种力量,也在搭建一蒇个机制。立足于日益丰富的社会资源,秉持服务袄社会的理念,凭借独特的操作方式,关注政府和蚃市场“不愿做,不常做,或者做不好”的事,NGO为聿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动力。袇中国NGO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社会的转型,随薅着改革开放和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以人螅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社会主流的指导思蒁想和价值取向。“以人为本”重视保护社会弱势莆和边缘人群发展的权利,要求实现社会公平、公莅正的原则与目标,要求民众广泛而有效的参与,薂而提高民众的力量和社会参与的能力是必要条薀件。从培育公民社会的角度来说,NGO是公民主聿动承担社会责任,发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培育公肅27薃民社会作用的组织。①羂中国社会转型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葿及教育的蓬勃发展。作为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袆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莁专门职业,作为一项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肀度,社会工作无疑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遗袈憾的是在现今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尚未实现职业薆化,也未得到足够的社会认同。于是较长时间以蒂来,国内社会工作教育一方面要摸索学科建设与腿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还要竭力推进社会认同,这芇种双重任务状态使社会工作教育担子沉重,很难芆有所突破。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社会薁工作教育者把眼光投向NGO时,便看到了希望:螇NGO的工作也是社会工作;NGO的理念就是社会肇工作的理念;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恰是NGO“专芁业机构、专业伦理、专业服务”的主体基础。如何虿携手NGO,以开拓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新途径?这膆一问题成为社会工作教育的新课题。特别是在螇云南这样一个边疆多民族省份,许多致力于消除莂贫困、社会救济与福利、环境保护、妇女地位、儿羂童教育、社区发展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