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苏州公园.doc

格式:doc   大小:76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苏州公园.doc

上传人:水中望月 2019/5/27 文件大小:76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苏州公园.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基础资料收集一、公园的历史背景《苏州市志》记载:苏州公园“是苏州第一座现代公园,俗称大公园。”考证公园渊源,可以推至春秋,原为春秋吴子城遗址,汉为太守署。唐宋又有增葺,该园已“春日民众可入游乐”。元末为张士诚王府,后焚毁,遂沦为荒地,称皇废基。翻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苏州地图,在梗子巷南有池沼,地较疏旷。时值西风东渐,遂有人建议在此建“市民公园”。一块日后在苏州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闲地”开始引起了开明士绅的关注。“五四”运动后,各界人士倡议造一座包含图书馆、文物陈列室、会堂、音乐亭等科学文化娱乐设施俱全的公园。1920年,江阴旅沪巨商奚萼铭慨捐5万银元开始了筹建。先由苏州工专土木科学生测绘平面图,再交上海公董局法国园艺家若索姆规划设计。是年7月末,先在园中部荷池南建成一座城堡式两层、四面钟楼的图书馆(吴县图书馆)。馆东侧临池为“东斋”茶室,西南角建西亭,园东南辟池名“月亮”,池边修廊,紫藤纷披,又植树4000余株。20年代城内外古典园林极少开放,公园被民众誉为城内唯一清静地。1、公园的前期改建由于当时大公园是聘请法国园艺家若索姆设计的,所以园墙并非传统的封闭式高墙,正是这种上铁栅、下砖砌的半开放式围墙。该照片所示园门是东南角的边门,门北高峙一座水塔,是为供应喷泉用水而建的(当时苏州尚无自来水),水塔之后的房屋就是公园管理处办公室。1937年,苏城沦陷,日军据园,驻兵养马,图书馆被毁,精美的铁栅栏也被日军拆去充作重制军械之用,这些都是日军在苏州暴行的罪证。至于封闭式的围墙,那是在抗战胜利以后才砌造的,至近年才加以改造。由围墙的变化也可反映对外开放虽几经曲折,终究是大势所趋。1925年初建时的公园仅初具规模,只是园中峙立一幢建筑宏伟的图书馆(即此次公园改建以前的月季花坛处),东侧为东斋茶室,茶室北辟一小荷池,现儿童游乐场处是西亭茶室,园东南角有一面积较大的月牙池(现在改为公园会堂),其余都是荒地和孤冢。当初在公园南大门处栽植雪松时,挖出成堆的尸骨,后都被装入半米高的敞口骨殖甏里迁葬。2、公园近期改建苏州公园历经七十余年沧桑,虽经多次整修,仍保持了建园初期形成的法国式花园与中国自然山水交融苏州公园大门的布局风格。2001年,市政府决定对其进行全面改造,以改善环境、健全设施功能、适应城市建设之发展。围绕着大公园周边的三条道路——五卅路、公园路、民治路将于近期迎来集中整治。据了解,整治的设计方案以打造商业新街区为改造原则,将更好地挖掘这三条道路的风格韵味,将其整治为以现代中式风格为主的特色商业街区。大公园周边地区的这三条道路,都存有一定时期的文化积淀,因此整治过程中将充分考虑保护部分历史文牝遗迹,挖掘古街文化内涵.,保护与延续街道的区域特色。同时还将发挥街道商业氛围优势,突出商业特色,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人文资源展现独具特色的文化,因地制宜地打造时尚文化街区,展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风貌。根据五卅路、公园路、民治路沿街立面的建筑分类,针对沿街立面各单体建筑特点进行不同的设计,不搞大拆大建,尽可能多保留原有建筑的历史信息。对沿街立面原有建筑,进行外立面处理,并对建筑的布局、空间、色彩和形式进行调整,力求改造后的建筑风貌与其周边原有建筑风貌相协调,根据不同的建筑单体进行不同的设计,保持整体风貌统一。建筑保留其原有建筑形态,对立面进行清理、修补恢复。传统建筑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