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乡村卫生人员手足口病防治手册(一)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为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多由萨科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全年均有发生,5~7月高发。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是发热,并伴有手掌、脚掌斑丘疹或疱疹,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二)传播途径以下三种途径可以传播手足口病。:经消化道(即粪-口途径)传播。: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通过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疱疹液传播。被患儿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玩具、碗筷、奶瓶、奶嘴、床上用品、内衣、医疗器具等都可以造成病毒的传播。对手足口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小贴士:(三):感染了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并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感染了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但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四)易感人群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五)病原学特征温度在56℃以上、紫外线以及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漂白粉)等化学物质可降低EV71病毒和CoxA16病毒等肠道病毒的活性,但是酒精对其无效。手足口病的识别小贴士:用酒精消毒对预防手足口病无效(一)(1)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2)典型的临床表现1)起病急,先出现发热,℃,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2)发热1~2天后在患儿口腔、手、脚和臀部出现散在的、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3)皮疹的特点1)口腔粘膜疱疹散在分布于两颊部、咽后壁,舌边、唇齿侧也常发生,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明显。2)手和脚的皮疹数量少的有几个,多的有几十个,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皮疹周围发红,疱疹较硬,里面有少量混浊液体。有些皮疹不易看到,需要用手沿掌纹触摸才能发现。3)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脚掌同样的皮疹,但躯干及面部很少出现。4)手足口病的皮疹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一般不会发生淋巴结肿大。(4)病程发热、皮疹和口腔溃疡一般在1周内不经治疗也可痊愈。(5)不典型临床表现有些患儿临床表现并不典型,需要细心识别。下列情况是不典型的临床表现:1)先出皮疹后发热。患儿口腔、手掌、脚掌、肛周部位典型皮疹手足口病患儿,尤其是年龄低于3岁的婴幼儿,一旦出现以下特征之一,极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重症病例。(1)高热(℃以上)持续2天以上不退。(2)发热伴有寒战。(3)面色苍白或变为青紫色。(4)明显呕吐或头痛。(5)呼吸浅快。(6)排除发热、哭闹等因素,心率或呼吸明显增快。(7)精神倦怠、萎靡。(8)咳嗽明显加剧或伴有喘息。(9)嗜睡、易惊、烦躁不安或抽搐。(10)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11)末梢循环不良(肢端凉、苍白或青紫色)。2)个别患儿皮疹也出现在膝、肘、腹、背部。3)部分患儿没有发热等明显不适,甚至饮食、起居、活动不受任何影响。4)部分患儿没有严重不适,但因口腔内溃疡疼痛影响进食。5)部分患儿除了口腔、手、脚部位出现皮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