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膄螂2008年8月25日芈萨迦巴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修心七支法要蒆基本上我没有什么新的话要讲,要讲的都是那些佛教的老东西,旧的很简单的东西。我们要用的这本书是西元九世纪阿底峡尊者的着作,一本很老的着作,里面谈到的是怎么样来训练我们的心。这次我想用一种比较不同的方式来讲有关修心的问题,如果你听的时候不是很注重那些佛教上的字眼,比如出离、慈悲、菩提心,不被这些概念带着跑的话,可能会比较好。所以这次讲的佛教是帮助我们修心的方法式的佛教,而不是宗教式的佛教。谈到修心这个问题,如果以修身为例的话,比如我们注意怎么样运动、吃什么样的东西、早上起来做什么事情,这样就能把身体的承受力和弹性的限度增加,你就可以背负你平常不能背负的更重的东西,或者跳过平常你跳不过的更远的距离,或者可以更快地到达你的目的地,至少可以使你的身体健康、强壮,也许看袆起来更漂亮。训练身体就有这样的利益。但是这种任务要交给像珍方达这种人来做,她有很多训练身体的录影带,而我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因为每次到了该锻炼的时候我都很懒。跟训练身体一样,如果我们训练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灵也会得到好处,实际上这样做的好处更大,它会变得更坚强、更健康,变得更有技薁巧、更能够忍耐、更慈悲、更有瞭解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你能够更去感谢、接受和享受一些对你好的情况,也更能忍受或接受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薂也许有的人会觉得,要能接受不愉快的事情是很困难的,而接受快乐是容易的,在这里我们犯了一个错误,由于我们没有经过相当的训练,所以当快乐产生的时候,我们不是去体会这个快乐,而是被快乐宠坏了,我们被这种我们叫做「好」的情况所征服。同样,我们也被我们认为「不好」的情况所征服,我们会感受到没有希望、丧失自尊这些负面的情绪。对于那些处在「不好」的情况下的人,佛教徒通常给他们一种建议,就是多去祈祷,多去接受各种加持、教授或灌顶,这样痛苦就会比较快地结束。这说明我们实际上是把佛教当作解除我们痛苦的一种方式,我们对痛苦采取反对和敌视的态度。更糟的是,现在佛教的老师的立场好像也是反对痛苦的,比如你现在有某个困难,就叫你回去念某个咒,那你的困难就会消失。袇但是,如果你仔细考量一下佛当时的原始的教授的话,会发现佛并没有敌对痛苦的态度。在四圣谛里面,佛从来没讲过你要去解决或者去拋弃痛苦,佛只讲过,你要知道痛苦。你去知道痛苦并不等于你去拋弃掉痛苦,知道痛苦表示你要瞭解痛苦,而你真正需要拋弃的,不是痛苦,而是痛苦的成因,也就是我们的烦恼。可是现代的佛教徒并不去拋弃痛苦的成因,却想要非常快地把痛苦中止掉,因此我觉得,绝大部分看了一眼金刚乘就爱上了金刚乘的所谓金刚乘弟子,都是抱着这种速成的心态。如果理论上或字面上,你问我佛教以及佛是不是要帮助我们去掉痛苦,那我必须说「是的」,但是怎样除掉痛苦呢?佛教徒通常认为佛是一莄个超人,他来了,就可以把我们的痛苦清除,这并不是佛去除痛苦的方法。佛去除痛苦的方法是告诉你如何修心,如何去避免制造痛苦的成因,换句话说,佛并不是教你怎样去治疗痛苦,而是教你怎样去防止把痛苦制造出来。如果你治疗痛苦,那表示你现在已经有了痛苦,所以你才需要治疗它。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该把佛教当作修心的方法,而不是把它当作止痛剂。比如说你现在有一个麻烦,为了要解决这个麻烦,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中一个就是念咒,但是修行佛法的真正目的是成佛,而不是解决一些小问题,当然,那可能也会有效,但有时候因为因缘果的关系,你的努力也会无效。这就有一个危险,当你看到它无效的时候,你就可能对佛教产生错误的见解,也许你会讲,佛没什么能耐,因为我还是在头痛。我们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佛法是修心的方法。薄为什么修心会有效?因为佛教最基本的东西就是缘起,佛教徒相信互依而起,而不认为有任何东西能独立存在。任何一个轮回或涅盘里面的现象都是互相依靠的,一切依状况而产生,所以如果情况不对或者产生了差异就会影响到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也相信业。我们该知道,当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事情就不会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发生,比如我们希望要快乐但快乐并没有发生。蚁我之所以谈这个问题是想把话题转到一些很重要但通常被我们忽略掉的事情上。当很多佛教徒说,这个是业,是我以前的业,好像认为业是一个完全不能改变、完全没有可选择性、完全没有希望的东西,我们几乎把业当作一个主宰我们的神。对,也许我们是没有什么选择,因为业,或者因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更强的东西。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没有选择来影响业这件事本身,实际上我们还是有一些选择。对于已经产生的、现行的业,我们是没有什么选择,但对怎么样改变芈它、消灭它,我们还是有选择的。那我们该怎样去影响或操纵业呢?因为佛教徒相信一切事情的产生都是因为因和缘,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去影响这个因和缘,然后就影响到结果。那我们怎么样来影响因和缘呢?一般的答案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