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尧庙历史沿革.docx

格式:docx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尧庙历史沿革.docx

上传人:小点 2019/5/28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尧庙历史沿革.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膁临汾史称平阳,帝尧建都于此。后人建庙祭祀,在今天临汾市城南留有一群宏伟的古建筑,即众所仰慕的古帝尧庙。尧庙是历朝历代祭祀帝尧、帝舜和帝禹的场所,明代称三圣庙,其殿宇广大,金碧辉煌。蝿芅帝尧是三皇五帝之一。孔子定《尚书》从唐虞开始。司马迁以帝尧以后的历史为信使。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由此可见,华夏文明肇始于帝尧时代是有史可查的。平阳地处黄土高原南端的汾水下游,属于古冀州的腹地。陶唐氏部落最先在这里发达起来,从而使这里成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祖根。帝尧以华夏文明的开拓者和文明始祖受到炎黄子孙的爱戴和崇拜。先秦到秦汉,史书上没有建庙祭祀帝尧的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曾经建议三公议“汉当效尧”一事,因大臣杜林上疏“汉起不因缘尧”而作罢。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遣使祭帝尧于济阴成阳灵台,由此可以知道当时未建庙。魏晋时虽建庙祭祀,然而未确定常祀之地。北魏泰常七年(422年),明元帝架桥山,派遣有司祭祀黄帝、唐尧庙。神麚元年(428年),太武帝驾幸广宁,以太牢祭祀黄帝、尧、舜、禹。直到北魏,孝文帝诏令说:“尧树则天之功,兴巍巍之治,可祀于平阳。”同时确定祀舜于广宁,祀禹于安邑,祀文王于洛阳。元代翰林直学士王磐曾指出:“谨按祀典,诸前代帝王,三年一祭,其时以春之仲月,其地以当时所居国邑。祭祀伏羲于陈……唐尧于平阳府。”蒃虿平阳尧庙,晋代已有,原先建于汾河西岸,西晋惠帝元康年间迁徙到汾河东岸,当时建于平阳府城西南。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658年),迁移到平阳府城南五里许,即今天的尧庙址。另外根据《水经注》中说:“平水北侧有尧庙,庙前有碑。”由此可见,北魏时期汾河西边平阳故城之尧庙仍在。郦道元在注文中引《魏土地记》中的记载说:“平阳故城东十里汾水东原上有台,台上有神尧屋碑。”神尧台和神尧屋碑在今尧庙乡伊村,当在平阳新城西南十里。由此可见,碑文中关于晋元康中迁徙到汾水东的说法,未必确实,很可能是平阳故城从刘渊汉国之末毁于战火之后,庙随城衰。北魏筑白马城,平阳郡治移于汾河东岸,郡城官员百姓祭祀帝尧时,或许嫌其路途遥远不愿再去汾西的尧庙,而去距城较近的帝尧故里—伊村行祭,因此有迁徙尧庙于汾水东原上的说法。薈莄唐朝特别重视建庙祭祀圣王和已故功臣。高宗显庆三年(658年),重建尧庙于今址,使之更加宏伟壮观。占地面积700亩,楹室有400间。其殿叫“文思殿”,宫曰“光宅之宫”,门称“宾穆之门”。殿左有老君洞,右有玉皇阁,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尧庙的主体建筑是文思殿,殿内所祀奉者只帝尧,并无尧、舜、禹三圣同堂异室之说。这种说法一直沿袭到明代前期,并没有多大变化。袄莁唐宋时期,尧庙香火绵绵,殿宇宏大,只是修葺补缺,没有多大的改动。到元朝前至远年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历时4年,“耽耽翼翼,俨然帝王之居”。元政府并“赐白金二百两,良田十五顷,为赡宫香火费”。然而不幸的是宫成不久,即遭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的地震之灾。泰定元年(1324年)又一次重建。延至明朝正统十年(1445年),因“殿毁于地震”,朝廷“遂发公帑余资,银二百两,麦千二百石”,又适逢“大风拔襄陵县树,得合抱木百余株”,于是又扩建了尧殿。其殿面阔9间,高6丈有奇。殿四旁环以廊庑,奠定了广运殿的规制。明朝正德九年(1514年)增修尧庙,“拓其土地,增其殿宇,翼以两庑,僚以周垣”。原先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