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防基本常识为捍卫国家主权、国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而进行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的总称。国防是国家的特征和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也是国家自卫权的集中体现,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发现的。国土是国防的载体,它的完整和安全是国防状况的基本标志。在本国国土上为防御目的进行的防务活动是国防的本意,在他国国土上进行军事活动,已非国防之本意。各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指导国防活动的行动准则,称为国防政策,是国家政策的一部分。通常由国家最高领导机构制定。国防政策取决于国家的社会制度、地理环境、国防关系等主客观条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主要内容包括:对国际战略环境和战争可能性的基本判断,政府从事国防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武装力量特别是常备军的建设和任务,后备力量动员的任务和要求等。这些都在各国国防法规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国防体制国防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形式的总称。国家体制的组成,通常由国家最高领导机构决定。世界各国的国防体制,都具有自卫的鲜明特点,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存在着普遍性规律。一般都要求以宪法、法律、政策有关规定为依据,保证中央和上级的统一领导。国防体制通常包括:国防最高决策机构,武装力量统帅机构,国防建设领导管理机构,武装力量的编成,常备军的编成及其编制等。在和平时期,国防体制要适应国防建设的客观需要。在战争情况下,国防体制着眼于快速有效地实施战争决策和指挥,协调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充分发挥时和战时的国防体制正确地结合起来,是各国研究的共同课题。国防力量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安全的各种力量的总称。包括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物质力量和非物质力量,现在力量和潜在力量。军事力量是国防力量的主体,表现为现实力量的通常指:武装力量(主要指常备军)数量、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军事素养、技术水平及其部署状况;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指挥、控制、情报、通信能力;战场建设和战略物资储备状况;后勤保障程度;军事理论状况以及战争准备程度等。非军事力量通常指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事、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内的力量用于及其效应,它们既是现实国防力量的组成部分,也是国防潜力的组成部分。国防潜力还包括民防能力、国防动员能力等要素。国防能力是由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综合概念,其值难以精确量化和军事实力是国防力量的基础,社会制度、战争性质、民心士气对国防力量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协调发展以及统率集团的驾驭和运用能力。国防建设国家为保卫自己的安全,遏制和抵御外来侵略而采取的军事、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一整套措施的总称。国防建设的目标,取决于。其基本内容包括:国防领导体制和军队指挥体制的确立;国防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使用和管理;国防教育的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的提高;国家动员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国防立法以及和增强国家威慑能力,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任务时在国土(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陆域、海域、空域的总称)上构筑的永久性军事工程。如在边防线上和纵深预定战场构筑的永备阵地工程、通信枢纽工程、军港和军用机场工程、导弹基地工程、军事交通工程及后方工程、大型指挥所、大型后方仓库等。国防现代化为适应现代战争的客观规律,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是一个在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概念,并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目的。在中国,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台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是中国国防建设的总任务,是其他三个现代化的保障。1954年,周思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任务。1960年,毛泽东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此后,周恩来在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正式提出要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设想。1978年举行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把实现四个现代化确定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国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现代化的武器技术装备和具有先进军事思想,能熟练掌握武器技术装备与指挥现代化条件下作战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