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于丹论语心得人生之道.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于丹论语心得人生之道.doc

上传人:170486494 2019/5/31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于丹论语心得人生之道.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于丹论语心得人生之道篇一: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读后感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作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牟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于丹论语心得》理想之道读后感谈及理想,不得不感慨自己永远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或许也曾经有一瞬间想要做出些什么事、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亦不了了之。于丹对于理想的阐述是我心底所真正信奉和实践的。“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个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这远比要挣多少钱、要有怎样的地位来的实际。我的理想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能成为一个善良、快乐的人。工作后对社会逐渐接触,越来越清楚这两个简单朴素的词组,对很多人来说是奢侈。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同学、朋友说我总是活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其实我只是倾向于美化一点、乐观一点,笃信人性本善。苏轼和佛印的故事深刻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我愿意为了一天充足的阳光、寒冬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而感动,继而感激别人的赐予。这些表面看来或许毫无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为自己设定的关于理想的那个淡定的起点。“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从来不否认自己有虚荣的一面,我喜欢穿漂亮的衣服,我喜欢精致可口的食物,我喜欢出行可以有车接车送??但一直很庆幸,仍旧可以被生活的细微而触动,于是,我的快乐变得很具体、很悠长。《于丹论语心得》人生之道读后感在现代人的视线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繁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连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语演绎出来,把孔子及其弟子描述的这个人生坐标放在了今天,让每个凡夫俗子去体验、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这部论语心得给了我以心灵上的洗涤!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以为这种人生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她认为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那么“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四十而不惑”又不惑在何处?“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么?什么又叫做“六十耳顺”呢?所谓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呢?孔子对人生境界的划分对我们现代人的意义何在?我们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