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1831)是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位代表,黑格尔不仅从其哲学立场出发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而且也被看做是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将古典哲学的基本思路发挥到了极致。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1788年10月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1793年─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任家庭教师。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简称大逻辑)。1816~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其中的逻辑学部分简称小逻辑),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黑格尔在哲学史上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对当时的各门学科多有精通,并且将它们纳入自己的哲学之中,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与众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它的思辨性、辩证性和体系性,也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感,他不仅试图通过恢复古代哲学的客观性原则来弥补近代哲学自笛卡尔以来高扬主体性的局限,而且自觉地站在哲学史的高度来看待哲学和自己的思想。因此,他不是吧他的哲学看做自己的独创,而是看做整个哲学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换言之,他把他的哲学看做整个哲学史的概括和总结。在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哲学标志着古典哲学的终结,他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了形而上学成为科学之科学的最高理想,也使曾经统治西方哲学长达2000多年之久的形而上学走向了终结。的确,黑格尔将古典哲学以形而上学为核心和基础的哲学形式淋漓尽致地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发现,除非超越黑格尔,除非扭转哲学的方向,否则谁也无法进一步推进哲学的发展。[1],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解放以前,北京大学是中国黑格尔学的中心,张颐先生(1887-1969)是学院派黑格尔学的代表人物,它的思路奠定了中国黑格尔学的学院派的基调。他认为,黑格尔哲学的真义是纯粹的形而上学体系。1924年,张先生从欧洲游学回国时,目睹当时国内学界情况,不无感慨地说,所遇友朋皆侈谈康德,不及黑格尔,竟言知识论,蔑视形上学。继而,他又批评张君迈把黑格尔的形上学与大地开辟论或神学创世论混为一谈,指斥为十分荒谬,完全误解,致未能把握黑格尔哲学之真义。张颐先生强调,形上学之职务在于推测阐明本体之意义或宇宙之结构耳,它是一纯思界、纯理系统,乃宇宙结构之,永恒真理。张君迈把黑格尔的形上学混同于天地开辟论,固然是荒谬的;但是,割断或否认黑格尔形上学与宗教的本质联系也不能把握黑格尔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