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读书笔记家长评语.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读书笔记家长评语.docx

上传人:wxc6688 2019/6/3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读书笔记家长评语.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读书笔记家长评语和余玲谈读书二贤妹你好:推荐给你的路遥作品《人生》按照计划又读了两遍,稍微有些领悟,现将读书笔记和评语抄录如下一起探讨,可以和我的原书页码相对照。兄:振波2014-5-13p3:定出全部故事的大基调和背景。路遥出生于1949年,他在青年时代到中年去世前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那确实是一个“一场大雷雨”的时代,《人生》故事背景也是八十年代初的农村,这里用大雷雨这一意象来定出整部作品的基调再合适不过。p4:细腻。路遥对于高玉德夫妇的描写非常之细腻,只有在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才能作出如此准确到位的描写,这一大段描写堪称是能充分表达父母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的。这段和第十页高玉德点烟的动作描写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因为对儿子的关爱而张罗着,一边同样也是对儿子的心疼而乱了方寸——连烟都点不着,以至于忘了煤油灯就在眼前。p21:这里的“很勉强”有多层意思,一是因为加林觉得失去了教师的工作,自己从上层人一下子变成了农村泥腿子,和巧珍这样的农村妇女地位一样了,心理落差难以接受,在他眼里自己是要比不识字的巧珍高一等的;二是因为他隐隐约约感觉到巧珍似乎是对他有别的意思,自己一时也说不上来是不是巧珍喜欢自己;再者如果他现在还是教师他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接受,高加林骨子始终是透着一股傲气的,在潜意识里他觉得接受巧珍的赠与对巧珍来说是一种荣幸,可惜他现在什么都不是了,甚至连农民还算不上,于是就有点“勉强”。但后面他还是把甜瓜装进了口袋,说明从心底里他也很在意巧珍。p24:“尘土飞扬的路”很像诗歌中的意象用法,涵义极其丰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何尝不是一条尘土飞扬的路呢,如果说谁的生活是一条一尘不染的沥青道路的话,那生活必定是索然无味的,太过大起大落的人生固然不好,但极端的平平淡淡又少了很多趣味。加林是因为严峻的生活被赶上了一条尘土飞扬的路,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逼着走上了“一条尘土飞扬的路”,我们所要追求的东西往往比我们能力范围内实际能得到要远远多得多,于是我们就被迫的在这条尘土飞扬的路上奔跑,直至体力耗尽伤痕累累。p29:在任何一个高明的大师笔下是永远不会有完人的,加林的优点是说不完的,闪耀全身的,但加林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金庸笔下的大侠们各个都有缺点,所以他是高明的,琼瑶笔下的男男女女都是是完人,所以她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作家,不能算大师。p35:这是加林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变,一个人只有从一个高位置转换到低位置的时候他的人生观才是向前看的,如果他始终处在一个高位置的话他会只看到自己的脚尖而看不到别人的项背,这不仅是加林的改变,也是作者在真实生活中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路遥的实际人生也经历过很多的变数,再经过多次的复杂经历之后,他看问题的角度才会多元化,全面话。p43:男人们大多数时候是这样的,追求不太能够追到手的女人,而不在乎追自己追的死去活来的女人——这其实不光是女人们的专利。遇到巧珍这样的情况很多男人反而觉得一切来得太容易,或是打心里就有些自卑感,觉得自己配不上她,结果一而再再而三的躲避,却很少能勇敢的迎上去,结果造成双方的痛苦。p63:“犟”这个性格贯穿了高加林始终,不犟就不会有后面这许多精彩悲欢离合。p65:高加林的思想从起先的注意到巧珍身上——到赶集时故意躲着她—到路上注意力又回到她身上——进而后悔自己对巧珍所做的“事”——到此处“思想完全集中到巧珍的身上”这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过程,也恰恰是年轻人恋爱时普遍会经历的思想过程,只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会像路遥这样去探究去体会,并细腻的表达出来。p69:巧珍这话咋一看是善意的讽刺,实则是发自内心的赞许,是对心爱之人的无限爱恋,她没有文化,不会使用华丽的语言来赞美自己的爱人,却能用乡间俚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的爱是最朴实最自然的。p75:德顺爷爷这个角色设计的十分耐人寻味,他最早看出高刘二人的恋爱关系,并对二人寄语了无限希望,让读者觉得巧珍和加林最后一定能终成眷属,究竟结局怎么样呢?看完再回来写下一半。【看完后所写】:德顺爷爷是路遥为加林安排的指路人,故事的最后如果没有德顺爷爷的一番话加林必将奔溃而灭亡,因为德顺爷爷的指点才最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广阔的创作空间,虽然整个故事中高加林一再的被生活所“开玩笑”但作者心里还是爱着高加林的,所以才给他安排一个诸如观音菩萨一般点化人的德顺爷爷来拯救他。p94:高明楼这番话一是因为他暗中使绊子下了加林的教师工作感到内疚,二是他这样的明白人知道加林有文化又有想法,关键最主要的加林还年轻,将来即使在村里务农也必有一番作为,此时若和加林继续把梁子往深里结就不太好办了,在那时的中国农村和明楼一样文化水平不怎么高但看问题很深远很全面的却大有人在。p105-107:巧玲是有文化的,所以她很愿意姐姐和加林这种同样有文化的人交往并能结为夫妻,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