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登革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doc

格式:doc   大小:168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登革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doc

上传人:cjl201702 2019/6/4 文件大小:16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登革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登革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1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通过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西太平洋、非洲、美洲、东地中海地区的100多个国家,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疫情尤为严重。近30年,登革热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20世纪初就有本病传入,解放前曾造成长江中下游、华东和华南地区登革热的多次流行。1928-1929年,疫情波及浙江省,在杭州和宁波形成流行。此后,浙江省的登革热疫情进入静熄期。但随着近年来国际往来日益增多,我市2004年以来,每年都有从东南亚、南亚、南美洲等登革热流行区输入的登革热疫情。我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作为登革热传播媒介之一的白纹伊蚊生长繁殖,其分布广泛,而且在一些地区蚊密度较高。我市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市,国内外交流频繁,境外旅游蓬勃发展,相当一部分入境人员来自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区,一旦疫情输入,条件合适时就可能引起登革热的暴发流行,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当地经济、贸易、旅游等事业的发展。,有效防制登革热疫情,防止输入疫情扩散蔓延,保障我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应对、快速反应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卫生部行业标准,WS216-2001)、《登革热防治手册》、《登革热疫情现场调查处理规范》、《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等。、流行的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2疫情监测、报告,与分级判定按浙江省登革热监测方案开展监测,按规范要求及时上报。根据疫情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登革热疫情可划分为I级(红色)、II级(橙色)、III级(黄色)、IV级(蓝色)四级。I级(红色):发生登革热流行,疫情波及两个及以上县(乡镇)。II级(橙色):以县为单位,发生登革热本地病例,并在当地引起暴发、流行。III级(黄色):以县为单位,发生登革热输入性群发病例,或发生登革热本地散发病例。IV级(蓝色):以县为单位,发生登革热输入性散发病例。3应急响应Ⅳ级和Ⅲ级突发疫情,县(乡镇)卫生行政部门在市卫生局的领导下成立登革热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登革热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在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县(乡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登革热疫情现场控制、监督检查、疫情报告、信息沟通等相关工作。Ⅱ和Ⅰ级预警时,在上述基础上,市卫生行政部门在浙江省卫生厅的领导下成立登革热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登革热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在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登革热疫情现场控制、监督检查、疫情报告、信息沟通等相关工作。。,包括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发病专率、病死率,确定疫点、疫区范围和流行特点。。、人群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惯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随时对伊蚊孳生性质、种类、幼虫密度进行调查,计算布雷指数、房屋指数、容器指数。有条件时也可以对室内栖息率、成蚊刺咬/停留率、季节消长、对杀虫剂抗药性进行调查。(疑似病人)急性期血清和捕捉伊蚊成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已证实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时,划定以病家为中心半径100米周围的居民区作为疫点。大村、乡镇或居委会内有多个疫点划为疫区。受登革热疫情直接威胁的地区为“危险区”。,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新发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6天。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定期杀灭伊蚊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避免远距离就医,减少传播机会,降低病死率。对疫点、疫区内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做好病家访视,必要时接触者要进行15天医学观察。、疫区紧急杀灭室内外成蚊的同时,要针对不同蚊种、当地孳生地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限期将疫区范围内蚊蚴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