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德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体验式德育黑龙江技师学院刘琪[摘要] 在现代社会大发展的时代潮流中,传统德育已经难以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也制约着教师的讲授和学生道德的认知深度。改变传统德育的目标、方法、内容及德育的评价制度等已经成为学校德育教学的一个改革部分,其中体验式德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德育教学模式。把德育课从知性德育模式转换到体验式德育模式中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情感,在体验中深化道德认知,从而让学生自己作出道德选择,升华道德水准。[关键词] 传统德育;体验式德育;知行结合;素质拓展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给学院的德育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学校德育主渠道———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在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其弊端也显现出来,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德育要求。要改变这种状况,方法很多,其中一条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德育的思想灌输教育模式转换到体验式德育教育的方式中来,使其真正符合学生德育成长的需要,从而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一、体验式教育的价值与依据教育心理学认为:“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情感活动,是人们以自身为整体投入到生活和实践中参与世界的一种领悟方式。它把人们以往所储存的经验和现在外界所创设的新情境联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主体的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反映着个体的道德认识水平。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只是一种简单的灌输,填鸭式的教育,往往是把最终的道德价值判断结论硬塞给学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最终只能是知与行相脱节。而体验式教育使主体能够深刻地理解事物,体会他人的情感和真实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实现个体原有道德观念的转变。在情感升华的过程中,个体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自身所处的认知情境结合起来,加以整合后作出价值选择。所以外界所灌输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知,要被个体所接受,必须要经过内化。“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它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新的知识衔接、贯通,并帮助其完成认识的升华,引领学生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有所感悟。”《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强调了教学的体验性,要在学生亲身经历中,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得以整合。以上理论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体验模式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二、当前学校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变得更加复杂。而德育教学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当代学生德育成长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德育目标太空泛、太抽象、太过于理论化德育目标是指德育工作想要达到的目标。目前,在各个学校中所制定的德育目标,具体可操作的目标不多。例如:“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等等。这些目标虽然是合理的要求,但很难让学生在深层意识上进行实践。过于抽象、空泛、笼统的德育目标只会起到口号的作用”。(二)德育内容陈旧,脱离学生实际目前传统的德育课所采用的教材相对稳定,但是与学生的德育成长息息相关的社会却是不断变化且日新月异的,如果德育教材不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