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文档名称:

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探析.pdf

格式:pdf   页数:5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探析.pdf

上传人:2982835315 2015/11/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探析.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Analysis the System of Challenge the Judgment
by the Third Party in Our Country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aw


By
Miao Lichuang
Supervisor: Prof. Xu Hongxia
May, 2013
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
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
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


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月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
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
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
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
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月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01 年月日

1
摘要
我国在 2012 年修订《民事诉讼法》时增设了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但是无论学界
还是实务界对这一新制度还存在理解和适用等方面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域外先进立
法及先前学术研究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完善
提出建设性意见。本文总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含义、性质及其特征。从整体上对该制度
进行阐述,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即第三人撤销之诉是指与确定判
决具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第三人,非因可归责于自身的原因未参加原案的审理,致使原
案判决对其合法利益产生损害或者威胁,请求法院撤销或改变原诉生效判决中对其不利
部分的诉讼行为。
第二部分主要通过比较法的视角,对域外已经设立第三撤销之诉制度国家的立法进
行考察,笔者结合之前的研究材料,分别对法国、我国台湾及澳门地区的第三人撤销之
诉制度从立法情况、提出主体、撤销对象、管辖、期限、效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进
行比较,提炼共性,寻找差异,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方面让读者对该制度的发展有进一
步的了解,另一方面是通过了解域外法的制度设计,为我国立法的适用和完善寻求路径
和方法。
第三部分主要是论证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存在的正当性基础,这部分主要从制度存
在的理论基础着手,分别从判决效力的涉他性、当事人主义模式的先天缺陷和程序保障
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第三人撤销之诉存在的正当性及必然性。当然,论证其存在的合理
性仅仅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了解该制度存在的制度原理,以便能够明确其定位和为适用
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
第四部分是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定位问题。一个新出现的制度,如果想适用
它,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它的定位及需要发挥的作用,于是笔者在这一部分从第三人撤
销之诉制度的立法背景、立法体例定位、功能定位及与现有第三人救济制度的关系处理
方面来明确其立法定位和功能定位。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也针对我国立法中存在
的立法体例定位不准确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意见,以便该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制度
功能。
I
第五部分主要从具体的适用上进行分析完善。真正的法律是适用中的法律,仅仅停
留在书面上的称不上法律。我国仅在民诉法 56 条对该制度进行了简单的规定,这些规
定离制度的适用标准还用很大的距离,于是笔者在这一部分结合前文中论述的比较研
究、理论基础和立法定位等方面出发,对适用中必须面对的提出主体、对象、期限、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