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6
文档名称:

高级佛学教本.doc

格式:doc   大小:301KB   页数:10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高级佛学教本.doc

上传人:雾里行舟 2019/6/5 文件大小:30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级佛学教本.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高级佛学教本第一课律宗(一)第一课 律宗(一)一、戒律的重要性律居三藏(1)之一,为佛门七众(2)所共修,释尊入灭时,曾咐嘱阿难:「佛涅槃后,汝等以戒为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正觉。」观此可知:无佛之世,是靠戒律代替了师或佛的地位,无戒也就等于无师或无佛。又曾受具足戒者,方能称为僧宝,故无戒也就无僧。若就三无漏学(3)来说:有戒然后才有定,有定然后才有慧,此为必然的次序,绝不能幸致。戒律之于佛法,关系至钜,非片言所能尽,仅仅提出了上述理由,其重要性,已可概见。二、戒律的异名与七众戒梵语尸罗,义译为清凉或戒,言三业过恶,其性热恼,惟戒防息其炽然焚烧之势,故曰清凉。又毗尼或毗奈耶,义译为灭或善治,皆灭治三业过恶之义。又优波罗忏,义译为律,乃法律之义。又波罗提木叉,义译为别解脱(4)或处处解脱,是解脱三业过恶之义,这些都是戒律的异名,名虽异而体则同。凡是佛门弟子,不论出家在家,皆当受戒,七众的身分,都是由受戒所产生出来的,其中何众应受何戒?已详前课(5),兹再将其列表于后:表内所列的,都小乘戒。三、大乘菩萨戒此外则有大乘菩萨戒,为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其中亦有在家出家之别:根据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则有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是为出家大乘菩萨僧所应受。根据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六重戒二十八轻戒,是为在家菩萨戒优婆塞所应受。在理行应先受具足戒或五戒,然后再受菩萨戒,方为合式。所以受持菩萨戒,可算是进一步深造的戒律,也可以算是由狭义的自度,进而实行广义的自度度他的发心了。四、瑜伽菩萨戒本关于大乘菩萨僧戒,除梵网经之外,尚有瑜伽戒,名「菩萨戒本」,其中立四重戒四十轻戒,这是根据瑜伽师地论中,菩萨地戒品而来。菩萨地持经,及菩萨善戒经,又皆为菩萨地的异译,其中皆有此戒品的一品,由地持经中分出者,另名菩萨戒本经。因梵网经属性宗(6),故梵网戒又称大乘性宗戒,瑜伽论属相宗(7),故菩萨戒本又称大乘相宗戒,此二种大乘戒律,皆盛行于中国,然而只是自由选择遵行,未立宗派。【注释】 (1)经、律、论、称为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参看初级教本第六课课文。 (2)见初级第二十二课课文。 (3) 戒、定、慧、称三无漏学,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4)受戒能使身口意恶业,别别解脱,故名别解脱。 (5)详初级第廿二课课文中,又在家人受出家戒的八戒,亦详中级教本第十课课文中。  (6)宗派中,破万法之相,而显万法空寂的真性者,名法性宗,简称性宗。华严五教中的顿圆,天台四教中的别圆,八宗中的三论宗皆是也。  (7)宗派中,以万法之生起,归于阿赖耶识,因而就其所生之法,广分别名相者,名法相宗,简称相宗。华严五教中的大乘始教,天台四教中的通教,八宗中唯识宗皆是也。&#160****题】 (一)一、释尊将入灭时,曾咐嘱阿难什么话? 二、根据他所旨示的:一切众生,要怎么样才能见佛性?要怎么样才能成正觉? (二)何以无戒也就无僧? (三)楞严经对于三无漏学,曾经怎样的说过? (四)解释一、尸罗,二、毗尼,、三、优波罗忏,四、波罗提木叉。 (五)一、大乘菩萨僧所应受的菩萨戒,有几重多几轻?它是于什么经? 二、在家优婆塞菩萨戒所应受的菩萨戒,有几重几轻?它是出于什么经? (六)瑜伽菩萨戒本,是由那里来的?其中立有几重戒?几轻戒?高级佛学教本第二课律宗(二)第二课 律宗(二)五、印度戒律分裂为五部佛在世时,因事制戒,随机散说,由是乃有戒律。佛灭后,优婆离结集律藏,升座诵读,共八十次,名八十诵律,这是戒律的根本。后百余年,去圣渐遥,有一部份放逸(1)之徒,渐感觉戒律的拘束,由是乃擅加修改。阿育王(2)时,优婆多(3)门下,分裂为五部,此五部中所用之律,亦各不同;萨婆多部名十诵律,弥沙塞部名五分律,迦叶遗部名解脱律,摩诃僧祗部名摩诃僧祗律,昙无德部名四分律。以上除迦叶遗部失译外,其余四部,皆传于中国,然而弘布最广,化缘独深者,惟有四分律,后世丛林中传授戒法,皆以四分律为根据。六、中国律宗的成立元魏(4)以来,律师(5)辈出,多主四分律,每加以疏释(6)。隋唐时,大乘佛法风行,此等小乘消极戒律,渐感不适用,唐初终南山道宣律师,观察众机,乃不得不以大乘教义,释小乘法,于是就四分律,明其戒体(7),立其行相(8),调和大小二乘,解行相应,遂成四分律专宗,亦名律宗,或南山宗。七、止持作持律与四分律内容释尊所制戒,概括地说起来,不外止持与作持二门。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恶,即是诸恶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即众善奉行之意,此止持与作持二门,可以摄尽一切戒律。四分律者,其中初分所明的,是比丘戒法,第二分是比丘尼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