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摘要承德市基于山水城市理念,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并达到新水平,分析承德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建设的制约因素,结合现状提出建议对策,以期将承德建设成为具有独特地域文化内涵、风貌的,宜居、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关键词山水城市;承德;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山水城市理念是具有人文意识的城市发展模式,要求城市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才能体现出山水城市的意境。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既要改善生态环境,又要兼顾人文历史传承,突出城市特有的地域特色和风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承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承德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自我加压、调高标尺,持续巩固放大生态优势,努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承德市于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成为宜居、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一、承德市基本概况一地理位置承德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全境地理坐标北纬40°12′~42°37′,东经115°54′~119°15′。行政区域面积39549平方公里,占省内总面积的2119。耕地面积55346万亩,辖8县3区,总人口3802万。西南与南分别和北京、天津接壤,背靠蒙辽,是连接冀辽蒙的重要交通枢纽,省内毗邻秦皇岛、唐山、张家口,交通便利。二历史文化承德史称热河,是清代夏宫所在地,是清帝为安抚、团结边疆少数民族而兴建的塞外政治中心,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命名为承德。据考古发现,早在中原龙山文化时期承德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积淀深厚,至今仍保留着相当的契丹文化、蒙古文化、满族文化的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承德是国家甲类开放城市,拥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多项桂冠,先后被评为十大休闲特色城市、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二、承德生态城市建设概况2018年承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林地面积3417万亩,占全省的367,森林覆盖率5767。境内有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年产水量376亿³,坚守水清底线,多举并措,新增蓄水15亿³,水资源调控率达40以上,年向京津供水22亿³,水资源环境位居河北省第一,有效保障了京津的饮水安全。承德大力推进一系列重大生态项目,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13个,新造林绿化6379万亩,发展经济林283万亩,草原生态治理48万亩,与30年前相比,坝上沙化面积已经大幅减少368,现已建成华北最绿的地方,被赞誉为华北绿肺。建设生态文明首次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承德市在河北省内11个地级市中率先提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承德深入贯彻落实,强化顶层设计,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坚守四条底线,陆续出台了《承德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等50多项重大改革措施。生态文明在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升为千年大计,承德把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继续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三、承德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建设中的现状分析一山水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承德在特定时间里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合理利用、保护山水资源的意识不强,从自然资源中开发各种山水资源。例如采矿造成区域环境的空气污染,工业污水违规排放,造成河流污染超标、打破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平衡,同时使城市水源受到污染、市民饮用水存在严重的隐患。在城市建设中相关部门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大面积的水体上,忽略了小面积的水域,在城市景观中没有合理的利用小面积水域美化环境的视觉效果,更主要的是轻视了其改善小气候、调蓄储蓄的功能。二城市用地资源紧张承德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的山体水体环境,但平地资源稀缺直接导致建设用地不足,从而制约着城市的整体发展,39549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拥有383万人口,使得人均土地量极少,迫使城市逐渐向南发展,开山建楼、凿山开路的现象比较常见,造成城市绿地数量明显不足。例如市区内拥堵现象呈上升趋势,新华路、南营子大街、石洞子沟路等地段越来越拥挤,桃李街、广仁大街、环城南路、凤凰山大桥等路段在上下班高峰期异常拥堵。三城市景观的设计水平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园林行业飞速发展,大量人员涌入园林队伍,导致设计团队和建设队伍设计水平参差不齐。表现在有的景观设计团队对承德的历史沿革、文化背景,发展方向等知之甚少,设计团队文化积累不足等因素,设计师常常把目光仅局限在给定设计范围内,没有或很少在意其设计任务与区域内的战略发展的关系及作用,很少从域内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时强调时尚与新潮,忽略了该设计区域的景观应服务于全域内整体发展战略这一基本原则,对地域文化没有进行很好的深入挖掘和整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