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描述: 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遭遇内涝灾害,损失惨重。2012年7月21日,北京突降大暴雨,全市190万人因此受灾,其中79人遇难,经济损失近百亿元。2013年9月22日,台风“天兔”挟狂潮暴雨登陆广东,... 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遭遇内涝灾害,损失惨重。2012年7月21日,北京突降大暴雨,全市190万人因此受灾,其中79人遇难,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2013年9月22日,台风“天兔”挟狂潮暴雨登陆广东,汕头老城几乎全部被淹,汕尾市至少10人死亡……城市内涝频发,不仅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造成威胁,也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城市内涝产生原因很多,在此,笔者从地理角度简单分析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一、我国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城市内涝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而导致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具体来说,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有如下几条。(1)降雨量大、雨势强。以“7·21”北京暴雨为例:除延庆外,北京90%以上的行政区域降雨量都在100毫米以上,全市平均降雨量达 。11个气象站观测到的雨量突破了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部分地区一天降雨量甚至超过年平均降雨量,如房山区河北镇最大降雨量即达到460毫 米。“7·21”暴雨的短时雨强也很惊人。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而在“7·21”暴雨中,北京有些地区一小 时内的降雨量就超过50毫米,平谷挂甲峪更是高达100毫米。(2)城市地表硬化率高。所谓“地面硬化”,即用水泥、花岗岩、大理石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城市广场、商业街、人行道、停车场、社区活动场地 等。正常情况下,当暴雨降临时,森林、草地等非硬化地面不但有助于雨水下渗转化为地下径流,还能像海绵一样大量吸收降雨,减缓地表径流。硬化的地面不透 水,雨水无法渗入地下,只能汇集于地表。因此,一遇到暴雨,很多城市就成了可以行船的“水乡泽国”。(3)城市“雨岛”效应显著。大城市人口密集,工厂、汽车排放出大量废热,城区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这些废热很难及时排放。因此,城区的 年平均气温往往比郊区要高,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称之为“热岛效应”。尤其是盛夏时节,人们大量使用空调,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显著。一方面,“热岛 效应”使得城市近地面的上升气流加强,有利于云的形成;另一方面,城市生产、生活大量地消耗能源,不仅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还极大地增加了空气中的凝结 核;此外,城市鳞次栉比的建筑物,阻碍了空气的水平运动,使得产生降水的天气系统减速甚至停顿,延长了城市下雨的时间。因此,城区的雨量往往比郊区多,产 生暴雨的几率也比郊区大,称之为“雨岛效应”。城市规模愈大,“雨岛效应”愈强。(4)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①雨污分流不彻底。城市每年要处理大量生产生活污水,可多数城区并没有铺设专门的污水收集管网,仍 采用过去的雨水收集系统在收集污水。一个冬天下来,所有的雨水收集系统都开始淤积。如果不及时疏通,雨季来临时,这些淤积物就会影响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 ②部分排水设施老化、排水标准较低;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城市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一遇的设计标 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