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家谱·墓志·戏楼(一).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家谱·墓志·戏楼(一).doc

上传人:雾里看花 2019/6/9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家谱·墓志·戏楼(一).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袇家谱·墓志·戏楼(一)羇芃——从陕西洛川县秦关村谈移民文化蚀秦关北村李氏第十八代后人李晓怀羀肇我的家乡在陕西省洛川县秦关乡北村,古称秦关村。小时候听祖父说,我们秦关北村及秦关乡的南村、东坪、抗家塬、牛心堡和洛川县杨舒乡西月村都是一个先祖,是明末清初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过来的,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十六代了,在家族的老影上他这一辈的位置已经排在影轴的最下方,文革时期,因为“破四旧、立四新”,家族的老影轴全部被洗染成红色,遭到破坏。蚄祖父叫李树荣,生于农历一九0九年二月初二,卒于一九八一年正月初七。由于曾祖父去世早,祖父年轻时,就早早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祖父上过国民党立陕西省洛川师范,当过教师,当过国民党洛川县秦关乡的副乡长和国民党洛川县草料站的站长。为此,在解放后,祖父被定为***。蒂在村子里,祖父是少有的读书人,每年正月初一,我们李氏家庭在祠堂举行祖宗祭祀大典时祖父就是礼宾先生,因此,对家庭文化体悟更深,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祖父给我讲:咱们李家是清初从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移民过来的,刚来时的老祖先生有五个儿子,分别叫“四槐、四蛇(读chan)、四清、四白、四龙”(具体的汉字说不准、只是当时读音的记录),后来就繁衍了咱们这六个村子的人。爷爷说我们李氏家族原有家谱,后来让杨舒西月李姓族人拿走了。原来每年腊月三十,西月的李姓族人要来秦关北村准备正月初一的祭祀大礼。“来的早了,说来这么早等吃哩,来迟了又说等别人把什么弄好了才来”,又加之杨舒西月村离秦关乡北村较远,每年过来参加祖宗祭祀大典不太方便,所以他们就把家谱拿走了,另立支谱,在新疆哈密工作的高友叔说大约在解放前后拿走的,至于具体什么时间拿走的,已经无人能说清。2012年5月3日我们来到西月村,拜访了村里的长辈,两个年龄最大的老人,都八十四岁了,他们说:祖上说是秦关来的,家谱也在我们西月村。因此,“我们的家谱在杨舒西月村”这个看法得到好多人的证实。祖父当时还讲,咱们街上的戏楼是咱们李家人修建的,戏楼上面的眉梁是咱村一个叫李半斤大力士抬上去的,村上原来还有娘娘庙、关帝庙和祭祖祠堂,都是咱们族人所修建的,大槐树是咱李姓先祖,为了让后代不忘记自己的根脉所栽植的,槐树的年龄应该和移民过来的时间差不多。这些东西不可没。祖父说起这些事有些伤感,因为影轴在文革中遭到破坏了,老爷庙在解放前拆了盖了秦关初小;娘娘庙在文革中截了一大截做了“请示台”(早请示、晚汇报时用的);祠堂也在一九七九年春天被当时的大队干部拆的卖掉。现在只剩下大槐树和戏台,家谱也没了,秦关北村李姓的移民文化在社会的变迁中急剧的消失。说起这些事情,祖父感到很无奈。虿西夏王朝就是因为失去了文化而使西夏民族消亡,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便会消亡,而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就是家族文化。所以,我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想法,要把我们家族丢失的文化找回来,如若不然,我们的后代就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将要到哪里去,我们就失去的根脉,失去了赖以传承的文化。***2008年春节回老家,我与老田叔把我村近几代的支脉关系做了详细的记录,为建家谱做准备,老田叔记忆力特好,在当时村子里再也没有比他知道的家族东西更多更完整的人,老田叔叫李田锁,在2010年不幸去世。这些东西就显得特别珍贵。肅2009年春天,国家电网修建750输电线路,线路经过洛川县秦关乡周家嘴,其中一个基塔就落在一个古墓群里,这个古墓群正是我李氏祖上的,据村上老年人讲,这里埋葬的清朝乾隆年间曾经在江西石城县当过县令的李泰(鲁瞻公)和其家人。是村里有名东院(住在村子东边,故称东院,清朝时期他们曾是村子的大户人家,也是读书人家,家族历史上有多人为官)的祖茔,李泰的坟茔曾在八十年代中期曾被人盗过。这次,国家电网工程要伤及坟茔,村中的族人极力阻拦,但无奈力量太小,祖坟还是被无情的挖掘了,后来在族人的要求下,工程队在原地址上从新立了一块新碑,以记祖坟被挖掘这件事。但是,被破坏的祖坟是再也无法回复的,祖坟中的文物和文史资料大部分也丢失了。所幸的是当时村里人,在工程队挖掘的土堆中找到了两块墓志铭,两块墓志铭先后被县民俗博物馆收走,这两块墓志分别立于清朝乾隆五十一年和道光三年,是李泰(鲁瞻公)的夫人董孺人和二儿子李维柄(星园公)的墓志。袀董孺人的墓志被挖掘机械破坏严重,有几处的字迹已经没有了,从留下的字迹中可以看出一些家庭的历史,墓志上书:蒈李母董太孺人者敕授文林郎原任江西石城县事***余表兄鲁瞻翁元配也鲁瞻公以公劳卒于任后膂二十年而太孺人以寿终厥嗣楷等痛失所恃摧忄叅薂尤为无极既筮葬淂吉谋图不死其亲者而厥载之墓芇铭谓余托在至亲知太孺人为祥特走状吕属誌芇墓余惟撮指其事以著于石按董孺人姓董氏係庠生薃作成公女居我洛稱邑望族父为孺人相攸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