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W2011-沪发改委《上海市新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格式:docx   大小:64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W2011-沪发改委《上海市新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花开一叶 2019/6/9 文件大小:6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W2011-沪发改委《上海市新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膆蒆薂上海市新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薄膀蒁沪府发〔2011〕90号羈膅芇二○一一年十二月五日蚄薁薃莆羄莄大力推进新能源新能源又称非化石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具体包括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开发利用、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为在“十二五”时期继续促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确保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上海新能源资源禀赋、开发利用情况及产业发展方向,特制定本规划。蚄蚈芀肈螃莇一、“十一五”新能源发展取得的成绩螃聿羄“十一五”是上海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在行业内创造了多个“第一”。本市以举办上海世博会为契机,率先探索大型海上风电、光伏建筑一体化、浅层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积极优化能源结构,使新能源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十二五”节能减排和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薆螆螂(一)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效袃蒀聿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成为亚洲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全市风电装机达到21万千瓦,是“十五”期末的9倍左右。建成世博园区中国馆和主题馆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发电项目,以及国内最大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全市光伏电站装机达到20兆瓦,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达到350万平方米。,。在世博园建成国内第一个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在世博轴中成功实现浅层地热能和江水源热泵技术的集中应用。2010年,全市非化石能源上海的非化石能源包括本地开发的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不含太阳能热水系统),以及按国家计划分配的外来水电、核电。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6%。芈薅蒇(二)装备产业形成新优势羃袁莅明确将核电、风电、光伏发电和智能电网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吸引国内外具有实力的新能源企业落户,具备了大型海上风机自主开发能力,2兆瓦陆上风电机组实现产业化,,初步形成以风电设计、制造、安装、维护和咨询为一体的风电工程技术服务体系。建成国内第一条50兆瓦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生产线,开工建设吉瓦级高效晶体硅光伏产业基地。核电设备集成能力国内领先,拥有核岛、常规岛、大型铸锻件、仪控系统的供货能力,形成了工程设计和设备制造一体化的核电系统服务能力。螆芄蒄(三),成为国内实际运行最大单机容量的风电机组,。高效晶体硅电池、兆瓦级光伏并网发电等技术获得重点突破,薄膜太阳电池研究水平国内领先,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镀膜(PECVD)和低压化学气相沉积镀膜(LPCVD)等薄膜电池核心设备研制成功,在国内率先制定了红外检测等应用标准及测试规范。基本掌握了第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主设备关键技术。在国内率先研制了650Ah钠硫单体电池,已建成年产2兆瓦的钠硫电池中试线,并开展了100千瓦示范工程,钠硫电池储能技术研发取得领先优势。蒇莇薇(四)政策支持取得新进展膃蒈螆崇明县获国家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并得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国家能源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国家能源智能电网(上海)研发中心、国家能源核电站仪表研发与试验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研发中心相继落户。腿肅羁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和《上海推进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成立了新能源创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制定了《上海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办法》,全力支持新能源应用示范。芃衿袁“十一五”期间本市新能源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资源可利用量有限。上海新能源资源禀赋一般,受土地、环境等约束,可利用资源与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相比十分有限。二是综合开发成本较高。与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开发利用成本偏高,电价不能有效疏导,竞争力不强是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三是核心技术比较缺乏。尽管上海已具备一定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能力,但核心设计、工艺、材料和系统集成等技术还比较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四是体制机制尚需突破。分布式电网接入、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配套支持相对较少,新能源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受到现行相关体制机制的制约。薇袄蚇芃芀***二、“十二五”新能源发展形势荿蚃蚃(一)。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复苏和产业振兴的战略引导,希望尽快抢占新能源技术制高点和建立新能源制造产业优势。尽管目前大多新能源技术尚未成熟,成本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