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菊花残, 满地霜——悼陈乐民先生菊花残陈乐民先菊花残陈乐民菊.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菊花残, 满地霜——悼陈乐民先生菊花残陈乐民先菊花残陈乐民菊.doc

上传人:小泥巴 2014/1/1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菊花残, 满地霜——悼陈乐民先生菊花残陈乐民先菊花残陈乐民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菊花残,满地霜——悼陈乐民先生
作者:谢志浩
来源:2009年第5期同舟共进杂志()
----------------------------------------------------------------------------------------------------------------------
今年元旦期间,虽染微恙,终有闲暇。打开网络,迎面看到陈乐民先生于2008年12月27日去世,遗体于29日上午火化的讣闻,这是2009年听到的第一个不幸的消息。陈先生生于1930年,待人接物温文尔雅,且有书画娱情、佳人陪伴(先生的夫人资中筠亦是我所敬重的学者),按理说再有十年或二十年寿数,亦属正常。
2008年的思想文化界流年不利,5月9日,思想家王元化先生离开我们,12月27日,国际政治学界的长者陈乐民先生溘然长逝。一年之内连失两位智者,中国知识界、思想界何其不幸!
第四代学者中的异数
纵览百年中国学术地图,第四代学者(上世纪30年代出生,40年代末受教育的学者)可以说“先天不足,后天失调”,陈乐民先生也不例外。不少晚辈看到陈先生深厚的文史功底,大学竟先后上了4个,羡慕先生底子好,比如雷颐在《一身跨两代:阅读陈乐民》一文中,就表达了此种看法。大概,在雷颐先生眼中,陈乐民身跨两代,文人的情趣、传统的礼数,浸润了那一代的心灵。而当时江山易手、大陆鼎革,陈乐民那一代小时候所感受的人文生态,1949年之后很快就消失了。
我之所以说陈先生“先天不足”,指的是与此前的第二代、第三代学者相比较,传统在他们身上已经很弱了。而且,一出生就赶上“九一八”事变,小学时日本已经占领中国半壁江山;高中时国共争锋,兵连祸结;大学求学,是新社会了。这一代学者的生存环境格外残酷,人所共见。所以在我看来,他们就更应受到同情的了解与温情的敬意。与前三代相比较,他们的收成显得可怜。历史没有给他们做学问的环境和心境,实在要寻找,恐怕只能跨越浅浅的海峡。谁也没有办法轻而易举地摆脱时代的印痕。
“后天失调”,指的是没有从容学****的氛围。陈先生一连上了4所大学——燕京大学、中法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而民国时代,一个读书种子同时与几所大学有关联并不是什么不正常的情形。钱伟长1931年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唐山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资中筠1947年考取燕京大学,却毅然退学,梦想水木清华。为了保险起见,她还跑到上海考了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同时被录取。当然,清华是首选,资中筠就是奔着清华图书馆去的,水木清华真是做学问的仙境。这些老辈人曾经拥有的自由,现在看来却可望而不可及。
但当时的北平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人文生态已发生变异,大学也不可能不经受转型的痛苦折磨:正常上课的时间难以保证;院系调整和思想改造运动如一体两翼,让大学无论从生态还是心态上都在蜕变。
1952年院系调整后,陈乐民和资中筠的两所母校燕京、清华,物是人非。陈乐民先生在北京大学,连毕业论文都不用写,照样毕业。早陈先生两年毕业、后来成为陈太太的资中筠,至少在清华还完成了毕业论文。尽管导师是钱锺书,但资中筠与学友冯钟璞(宗璞)已没有那份淡定与从容了。当时火热的革命浪潮已席卷北大红楼、水木清华。
政治运动养育了学术界“杀熟”的种子选手。陈乐民看到“脱裤子”、“洗澡”中,清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