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对于学生完成作文非常有必要。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有利于学生写出有价值,有成就感的作文。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句话倡导我们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对写作来说非常重要。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程度差异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拍案叫绝。只要稍作了解,就会发现,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或能写出成功的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考,下笔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而那些"苦于"作文或作文程度差的同学,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心中总有许多苦闷和忧愁,在他们的头脑中常常蒙着作文神秘的面纱。可恼自己作文水平提不高。究其根源,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良好写作习惯的缘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呢 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我的看法。一、培养学生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文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灵世界,同时让别人看了能够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只有会说真话,肯于吐露心声的文章,写出的那些文字才能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且让人久久回味。有些同学在写作中,一味地说套话,以为只要朝着光明的一面去写就是没错的,其实,这种思想的框框是完全应该摒弃的。语文教育老前辈们都强调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他们常说:"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才能打动读者的心,使读者受到鼓舞,得到启迪。"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内容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真意,是衡量作文的一个重要尺度。每次作文时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写作的首要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1、倡导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359页)但是,由于作文训练脱离实际,没有表达的明确动机,表达的具体对象和表达的实际内容,就不免陷入虚假和空泛的误区。因为不是出自肺腑,文章是不会生动,自然,感人的。鉴于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说"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不是"鹦鹉学舌"。同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生活中还应该多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例如当我们读到"小路热烈地奔向大路"这样的句子时,不应以简单的对错去判断,而应欣赏表达的独特性,鼓励诗意化语言的运用,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落到实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即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来写,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提供基础。然而,不少学生"身在宝山不识宝",对身边的人,事,物不加留意,没有素材积累,于是每到作文时便搜肠刮肚,作文就难免"空话。大话,套话"连篇了。因此,教师要把"厚积而薄发"的道理讲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日记,周记,随笔等形式随时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存人自己的题材库,防止"材料用时方恨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