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浅谈家具的时代变迁.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家具的时代变迁.doc

上传人:wu190701 2019/6/12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家具的时代变迁.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家具的变迁家具是什么? 北京东部的高碑店乡。那里在近几年自发地形成了一条专门经营古典家具的商业街,目前在北京颇具知名度。赵先生从事古典家具这行已经有20多年了。说起入行的经历,他很是感慨。他的父母亲都是工人,作为五兄弟中的长子,赵晓贝在16岁时便进工厂学木工。尽管只是初中毕业,但勤奋而好钻研的性格使他的技术提高很快。无奈厂里只有一些修修补补的木工活儿,工资很低。为了能多挣点钱补贴家用,赵晓贝经朋友介绍,利用业余时间为国营的信托公司修理旧家具,挣点修理费。后来就自己去收购旧家具,修理后再卖给信托公司。这种作法在当时是不允许的,为此他还受过批判。赵先生说,那时的古旧家具都是卖给友谊商店或工艺品公司,由他们卖给外国人。即使是后来国家允许个人经营古旧家具了,赵先生的顾客仍然是外国人居多,中国人对此是很少问津的。因为经过“文革”的动乱,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古旧家具都是些“封建残余”,是批判的对象,谁也不会花钱去买。而且,当时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很低,一般家庭里不用说古典家具,就是普通的家具也属于是奢侈品。很多人家中生活必需的床、桌椅、箱柜等,不是上辈人传下来的老家具,就是单位里淘汰的办公家具。还记得在年幼时,看到家里的床、柜子上都钉有一个小铁牌,上面写着父亲单位的名称和号码,感到很奇怪。后来发现邻居家的家具上也有这样的铁牌,才知道这些家具其实都是单位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物资匮乏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即使有钱要买件家具也是极困难的。市场上的家具店很少,店里的家具更少。有一个时期甚至需要出示结婚证或上山下乡的证明,才能买到家具。华伦古典家具店是高碑店明清家具街内规模较大的一家经营明清古典家具的店铺,开业早期的客户主要是在京居住、工作的外国人,现在已成为北京城里人到此选购家庭装修、装饰家具的重要集散地了。时代的印迹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生活中的许多禁锢逐渐取消。人们挣钱的方式多了起来,一直紧巴巴的日子起了变化。另一方面,脱离了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人们开始有心情建设自己的家了。城市里出现了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其中的一个行当很受欢迎,就是那些带着简单工具的木匠,他们走街串巷地为居民做些修修补补的木工活儿。有时居民区里来一个木匠,会在那里连续做上十天半月。常常是你家修个柜子,我家做个小桌,活儿多得排队。人们在一点点地改造旧家具,添置新家具。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国人的家庭里出现了简易沙发。对当时的普通家庭而言,沙发只是在电影里见过的奢侈品。而在逐渐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沙发很快成了最为时髦的家具。所谓简易沙发,就是两个木扶手,四条腿,在坐垫和靠垫里埋上弹簧,上面铺上棉絮,然后用布包上,两个沙发中间再做个小茶几。有这样一套沙发放在家里,无论是家人晚上休闲、聊天,或朋友来了招待客人,都显得十分体面和舒服。后来,成套家具出现了。拥有一套新家具成了那时年轻人结婚的最高要求。当时的大衣柜、双人床、写字台等,都是由四条腿儿支撑的款式,人们就用“36条腿”、“48条腿”来形容成套家具的规模,“腿儿”越多,说明家中的经济条件越好。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在普通人的心里,追求舒适的生活和漂亮的家居,已经不是非分之想而是生活的正常要求了。然而人们的居住条件仍然窘迫,生活空间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追求。于是在80年代中后期,一种叫作“组合柜”的家具应运而生。这种由三至五个柜子组合而成的家具,高度大多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