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螅吴家林的故事膂膈博主注:芅此文是吴家林送来个人事迹年表。在此以博文的形式发表,意在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一个优秀摄影家的成长之路。膆羄1942年10月22日(农历9月13日),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县城一个破落的文人家庭。曾祖父曾任湖南省湘潭县清代的最后一任县官,后回家乡昭通教私塾。父亲是山货行店员。母亲是小学教员,吴家林是老大,下边还有弟弟、妹妹,他出生后母亲就成了家庭妇女,1951年以后在家织手工土布为生。膁莅1947—1948年,在家乡“蔡毛胡子”的私塾唸书。芃莂 1948—1953年,在昭通县城二小唸书。羀蒅1953—1954年,因家境困难辍学。先当小贩,后织手工土布为生。11岁的吴家林清晨天不见亮就出发,步行三十五公里去山区赶乡街子。母亲为他准备的两个饭团,在去的路上就被他吃完。他背着满满的一背箩葵花籽和鲜鸡蛋回来时,一路上汗流浃背,精疲力竭,饥饿难忍。离家还有几公里时天黑了,他吃力地弯着腰在月光照射着的青石板小道上步履维艰。忽然他眼睛一亮:青石板小道上竟有几颗生苞谷籽。他欣喜地捡起来就放到嘴巴里咀嚼着,他感到无比的可口,边走边嚼。刚嚼完,青石板上又会出现几颗生苞谷籽……就这样他一路上不停地捡拾着、咀嚼着仙人送来的可口的生苞谷籽,体力渐渐地恢复。原来他前面有一队马帮驮着生苞谷籽,麻布口袋破了个小洞。蚄母亲休息时,他偷偷摸摸地用背抵着织布机座位站立在踏脚板上学习织布。很快他就成为织土布的熟练童工。肄蝿1954—1955年,因珠算优异被城关镇招收进农村“三定”工作队,当着农户的面计算他们每户应该交的公粮、余粮数量。蝿肅1956年,考入昭通第一中学初中72班,次年转入昭通第三中学初中二班。薂螂1959年,因成绩优异被云南大学附中(高中)录取,第一次离开家乡到省城读书。附中是云南大学的特殊系,可以自由进入大学的图书馆借书看书,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每次统考在同级七个班中成绩总分均是前十名。然而,因母亲的“政治历史问题”,“政审不合格”未能被大学录取。衿蒆1961年秋,高中毕业后与同学朱德聪一道返回家乡,一同去昭通县委宣传部人事科报到,科长叫饶思云,是朱德聪的亲舅舅,由他接待他俩。一周后吴家林被分配到县城里条件最好的一所重点小学昭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任教,而朱德聪则被分配到离县城30多公里的一所山区小学任教,文革时期这所山区小学的教师几乎全部遇害,朱德聪也未能幸免。那时共产党的干部饶思云“把困难留给自己”的亲戚朱德聪,“把方便让给别人”,吴家林终生难忘。芃在昭通师范附小,任语文、美术课,一教就是六年。薁罿1964年春,在昭通师范附小与从昆明来的年轻教师吴月华相识,俩人一见钟情,1965年春节结婚,11月长子吴昭昆出生。袇螁 1966年吴月华分配到昆明市邮电局工作。从此俩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艿1966年5月,文化革命开始,全县小教停课集中68天,学习中共中央文件,批判“走资派”、“牛鬼蛇神”。聿肃1967年前后约两年时间,因武斗爆发,从昭通回到昆明家中躲避,为表示自己也在干革命,在家里用钢板、蜡纸小心翼翼地刻印《毛主席诗词》寄发到昭通的“革命群众”手中。蒃肈1968年,因他的美术字写得好,被借调到县文化馆制作“农业学大寨”展览,书写毛主席语录等。腿深秋,县城在召开全县农民业余文艺调演,团县委的王国恒忽然背着一台上海牌四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来找吴家林。要求吴家林顶替他去为各个公社的农民业余文艺队员拍照。吴家林对照相机很反感,总觉得只有风流子才弄这玩意,就一口拒绝。王国恒苦苦哀求吴家林帮他一回,因为他农村家里要办喜事,他非回去不可。吴家林说自己从未弄过怕误了事。王国恒说太简单了,五分钟把他教会。王国恒教他如何装胶卷,如何调焦距,大晴天用光圈11、1/125秒,、1/60秒……日落前两小时吴家林拍完了四个120胶卷,送到国营照相馆冲洗。这四十八张照片洗印出来后令他大吃一惊:影像的光影质感层次无比的美妙,没有一张不好!谁看了都称赞照片拍得好!从此他与拍照结下了不解之缘。蒄每逢星期日,吴家林总是在公园里,在风景美丽的大自然里义务为亲朋好友、熟人同事拍照。他拍的照片得到从事艺术领导工作的杨华岳的赏识,推荐他到县委宣传部报道组做新闻摄影工作。袁膁1969年,吴家林到昆明探亲,意外碰上省报记者在为“云南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26个少数民族代表拍照:身作民族服装的26人集中坐在河堤的斜坡上,错落有致,每人手捧“红宝书”,视线集中在中心位置的男主角捧着的“红宝书”上。太阳光从每人身后照来,形成强烈美丽的轮廓光。他第一次见到在阳光下使用闪光灯。他原以为这是一张有创意的留影照,万万没料到次日的《云南日报》头版头条竟是这幅“新闻照片”。他茅塞顿开:原来新闻照片是如此炮制出来的!艿袅1970年6月16日,吴家林的第一张新闻照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