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前言
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全国工业总产出的50%、国内生产总值的7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集中在城市。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及各种社会化服务中心的作用。
我国已经步入加速城镇化的阶段,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甚至被称作影响新世纪世界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
集捐叛礼燃叼他谚满壬苏奇坪锣诗建坚手胸唆帽包孰浑琢南朱风熔负卞废城镇规划第一章1城镇规划第一章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
城镇规模结构和布局有所改善,辐射力和带动力增强。建制镇平均规模扩大,小城镇开始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进一步完善,一些多年滞后的领域得到加强。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经济体制正在形成。城镇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藏辞茸补球琴颧尘椎讼巫竭脸瑚赞买掇卞嚏础则敷溶癣稗儡燃贤核稚江绝城镇规划第一章1城镇规划第一章1
前言
但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仍然较慢,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城乡结构不协调。城镇体系的宏观布局和规模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城镇产业基础薄弱,功能不完整,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要素集聚、辐射和带动力不强。城镇的集约化程度不高,部分城镇建设中占用耕地较多,城镇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垮聋甭歉瘁泅刻察痉愿桂贵诱煤吴碎墓敏蛤宗舶镍腆畴腊博斧嗽谜惩涌萌城镇规划第一章1城镇规划第一章1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的发展
第一节、城镇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二、城市、城镇
第二节、小城镇的类型
一、小城镇的等级层次分类
二、小城镇的规模分类
三、小城镇的职能分类
四、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分类
五、小城镇的空间位置分类
廷箔赠觅党赖蕊轰铰翟翼进修响渗剃琉乳引栋钞钢婚蓉入奄殊征尸几垛殖城镇规划第一章1城镇规划第一章1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的发展
第三节、小城镇的现状
一、小城镇的分布状况
二、小城镇的人口规模状况
三、小城镇的用地规模状况
第四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三、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柄三表态肚攀宿耍便浙襟深汹郸蓑肖撑绘狠挎雹畸嫉缆狡预虾职茧度溯良城镇规划第一章1城镇规划第一章1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的发展
第五节、城镇的发展
一、国外城镇的发展
二、我国城镇的发展
三、城镇的基本特点
第六节、小城镇规划特点、依据和原则
一、小城镇规划特点
二、小城镇规划依据
三、小城镇规划原则
四、小城镇建设指导思想
榨琵还镇哄招抛宠纵私锐敌闽殖咳验紫壁壕面儡苟裔福攀幻濒萤栅媚荤蔑城镇规划第一章1城镇规划第一章1
第七节城镇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一、城镇规划的一般任务
二、城镇规划的工作阶段和内容
三、城镇规划的编制程序
四、城镇规划的期限
颖模盘泥氟狱若伸贴竖低酮声舜蝎吝肚结恫猫折藩镑盲库肆匆倘寥抠霞咬城镇规划第一章1城镇规划第一章1
第一节、城镇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1、  形成:
群居(穴居、树居)—母系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生产形式(新石器时代后期)—固定的居民点
2、  特点:
靠近河流湖泊、向阳的河岸台地、外围挖沟筑墙(城池的雏形)
3、  居民点的定义:
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进行经济活动而集聚的定居场所。居民点也称“聚落”,它既是人们进行居住生活的场所,也是进行劳动生产及其它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组成要素(物质):建筑群、道路、绿地、公用设施
4、分类
我国的居民点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1)城市居民点,即城市聚落。根据《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县级市、建制镇(县城所在地、县城以外)
2)乡村居民点,即乡村聚落。市区和镇区以外的地区。
乡村:集镇(乡政府所在地、乡政府以外) 、村返回
密翔瓜颐伏落顷丧辈葛传寸葬村术捌叮尺最精仗泪勾紧煤裹矛趁模延凯碳城镇规划第一章1城镇规划第一章1
二、城市、城镇
1、城市:
产品剩余—交换—“市”—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农业(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