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福建省食用菌产业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72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福建省食用菌产业规划.doc

上传人:lily8501 2019/6/13 文件大小:7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福建省食用菌产业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二部分福建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基础1、、行业发展现状在食用菌发展上,福建已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格局。总体上它经历了野生采集、半野生半人工栽培和人工栽培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本世纪60年代,我省试验成功并推广段木栽培香菇技术(纯菌丝接种),此举实现了香菇生产从半野生半人工栽培向人工栽培过渡;70年代,开始研究以木屑代替段木栽培的技术;80年代中期,古田县率先进行室外荫棚木屑袋栽香菇的试验获得成功,由此揭开了福建省香菇栽培料从段木向木屑过渡的序幕。为了加速福建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在福建省科委从星火计划实施的第一个年始,“食用菌综合技术开发”被列为产业重点项目,同时经批准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从1986一1990年的五年中,从重点示范推广“室外荫棚袋栽香菇”以及香菇的脱水、分级、保鲜等技术为主,其间福建省的食用菌生产规模、水平和效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八五”期间,为了缓解发展食用菌带来的“菌林矛盾”,福建又在全省51个县(区)示范推广福建农业大学林占禧高级农艺师发明的“菌草栽培食用菌”技术。这一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以草代木,节粮节木,保护森林,保持水土,形成植物—菌物—动物三物的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脱贫致富解决就业以及食品健康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使福建省的食用菌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十年的推广应用,。总之,在食用菌的发展上,十年星火,使福建食用菌实现了从段木到木屑,从木屑到菌草替代或部分替代木屑的历史性跨越,它加速了福建省食用菌产业化进程,为福建省菌草技术跨出省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产值逐年增加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2003~2012),近10年(2002~2011年)福建食用菌产量、产值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分别从2002年的463062吨、513359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819961吨、1322944万元,%、%,%、%。%;%;白木耳产量从2002年的13274吨增长到2011年的35709吨,%;%。、香菇、平菇、草菇、金针菇、银耳、黑木耳、毛木耳、猴头菌、竹荪等常规栽培的品种外,新开发或新引进了一些珍贵的食用菌,如杏鲍菇、姬松茸、真姬菇、白灵菇、茶薪菇、杨树菇、大球盖菇也引起菇农的重视,成为具有利用潜力的栽培品种,大大丰富了食用菌种类,目前福建省成功选育并驯化的品种已达40多种,并且对传统主栽品种进行提纯复壮,有力促进了食用菌品种与品质的改善。,食用菌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程度也进一步提高,目前全省工厂化设施生产企业达100多家,主要分布在福州、漳州、南平等地,如福州市罗源县秀珍菇生产规模达100万袋以上的企业有6家,50万~100万袋的企业有40家;龙海市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