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摘要]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唐宋诗词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历程,着重讨论了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从多角度的体现了昭君的两个主要形象悲剧形象和勇敢坚强敢于追求的妇女形象,同时还探讨了唐宋文人在塑造昭君形象中的差异。[关键词]王昭君悲剧爱国怀才不遇发生于西汉元帝时代的昭君出塞故事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定型于晋代之后,更加广泛而强烈地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关注,西晋之后的每一个时代中总会有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的出现,这也就极大的丰富了中国诗词宝库的内容。唐宋文人的昭君诗词作,犹如一幅连缀而成的昭君出塞历史图画,以其各不同的人文视角展示出历史与现实碰撞对文人心灵的情感冲击,反映出特有的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心态。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唐宋诗词对昭君的吟咏,去走近昭君,感受昭君。一、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梳理在探索唐宋文人的昭君形象之前,先对于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作一梳理。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最早记载昭君史实的是《汗书。元帝纪》,原文如下: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汗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辛,呼汗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蹶氏。”(《元帝纪》)自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笔下的王昭君自伤自悼,柔弱无助,完全是一个被当作牺牲品的弱女子形象,例如现存最早的咏昭君诗的石崇的《王昭君》诗中的昭君充满了对嫁与胡人的悲叹,自伤已不是昔日之“匣中玉”,沈约《昭君辞》“日见奇沙起,稍觉转蓬多。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多描写起瘦、残妆、啼泪、细腰表现其远嫁的悲切,哀惋。在他们的笔下奠定了王昭君泪别汉府的形象,出塞时王昭君“哭涕之”的胶弱女子形象。诗人往往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来传达昭君的内心感受,长途跋涉的艰辛,风霜沙尘的凄厉。随着时代的变化,咏昭君的内容也随之变化,人们往往通过昭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抛开历史的本来面目,使昭君形象千姿百态,各抒己见,因人而殊。二、唐宋时期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昭君形象逐步走向完美唐宋时期是我过古代诗词最为发达成熟的时期,他们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昭君形象逐步走向完美,在突出民族优秀价值观的同时,又深刻地挖掘了昭君性格的各个侧面,从而使昭君形象更为富有艺术典型。在昭君出塞的题材中,“昭君怨”是个传统的主题,唐宋诗词在对“昭君怨”的基调有所继承的基础上而又从多角度地写昭君,甚至借写昭君而抒发自己的哀怨牢骚,使昭君的悲怨更深刻,更加突出了昭君的悲剧人物形象。士人通过把对国家之思的强烈感情传达在对昭君的伤感之上,使昭君的伤感之情显得格外的深刻,又通过昭君的悲伤反衬士人的情感,更加体现出了昭君的人物形象。“庄践冰霜域,嗟为边塞人,思从漠南猎,一见汉家臣。”(郭震《王昭君二首》);“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何时得见汉家使,为妾传书斩画师。”(崔国辅《昭君》),久局漠北,思念故乡又不的归,只盼望能随师南猎,只盼望得见“汉朝使”,见一眼汉家的烟尘,以慰思乡之苦。诗人将思乡之痛,表现的深刻入微,凄婉动人。同时通过对塞外生活环境的艰苦,条件的恶劣,来反映昭君的悲剧形象。“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