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增加自觉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意识。膀蚆蚃课题知识结构:重点介绍了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其特点,并深入探讨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知识。在此基础上,拓展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危害性的知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也有了与他人合作讨论的意识,具备总结和交流能力。经过大半学期的学习,他们也已经适应了老师的教学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完成老师的要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但他们心中仍有个谜没有解开——什么是病毒?现在,学生使用电脑、网络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也有一部分同学已经亲身体验过计算机病毒所带来的危害,对于病毒,他们好奇又有点恐惧。这时,老师讲解计算机病毒方面的内容,肯定能吸引同学们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芄蚄羀教艿肅肆学蚅肁薄目肇膅袃标肅袃葿(一)知识与技能:肀芅螆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危害;膂芁蚆2、掌握病毒的定义和基本特点;衿莅羁3、认识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及危害性,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技能。薃羃衿(二)过程与方法:蚈蚈薇通过小组讨论的过程,能够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有效防治方法,并应用到日常活动中去。羄蒁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蚁螈莃1、体会到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和危害性,以正确态度面对计算机病毒;莅膃芈2、树立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掌握有效的防治措施,自觉应对计算机病毒对信息蒀袈芇《计算机病毒及防治》;莃螀薆了解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树立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肀膈袄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方法。螄蒂莁教学难点蝿膈螈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其特点;树立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膅羀莃教学用具薈芈羂教师演示用具:投影仪、微机、激光笔。节蚂袀教莇莇薈学蚃膀莄策莀肄袂芀本节通过播放一段计算机病毒所造成的危害的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对计算机病毒产生深刻的印象,并自然而然地思考什么是计算机病毒。通过对定义和传播途径的讲解,使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通过分析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并让学生掌握,让同学们意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病毒的防治方法,最后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的掌握,最终使学生树立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提高学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腿薇艿1、教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蒅蒇肁略芀蒆2、学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演示和教材辅助。袆肁虿教羁螇罿学肂螃芃流虿螇薂程蒃膁膈蒈袇蝿防治的方法袄袃芅造成的危害芇羇羄计算机病毒芅莁螂定义及其特点芀肆芆莂教学过程肃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聿播放一段计算机病毒所造成的危害的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震撼。进一步引出什么是计算机病毒的概念,极其特点。膆二、讲授新课,了解新知螃1、这部分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二是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三是应对计算机病毒的方法以及杀毒软件。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用生物病毒与计算机病毒作对比,以师生对话、讨论的方式来展开教学。薁在学习计算机病毒的概念时,教师这样引导:“让人生病的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生命体,在高倍显微镜下才看得见,它能破坏人体的正常细胞,使人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那么计算机病毒又是怎样的呢?”先让学生简单议论一下,发表个人意见,最后教师给出答案“计算机病毒是一种有害程序”。螈在此基础上过渡到“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教师这样引入:“这种有害程序之所以也叫病毒,是因为它和生物病毒有很多相似之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它们的特点。”芆把生物病毒和计算机病毒在“传染性、隐蔽性、潜伏性和破坏性”这几个特点上一一对比着作分析。比如:讨论“破坏性”时,教师问:“人得了重感冒会怎样?”同学们回答说:会头痛、发烧、浑身无力、没胃口,很难受!教师又问:“计算机感染了病毒,又会有哪些症状呢?”经过议论归纳为:运行速度慢、死机、数据被盗或被删、系统瘫痪等。通过分析不难得出结论:病毒的这一特点称为——破坏性。膄为了强调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是为了渗透计算机网络道德与安全教育,在这儿告知学生一些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让人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