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作者前言
费正清毕生都在从他的哈佛大学的基地出发向西方介绍中国,他常常被说成是“二
次大战后在美国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创造了现代中国研究的领域”①。
1932年他在北京和我结婚的时候,我已经和他有了共同的爱好,当时我们都是二十
多岁的大学毕业生,他来自南达科他,我则来自麻塞诸萨州的剑桥,我们就是在那里相
遇并相爱的,我当时的特殊爱好是中国艺术,他则喜欢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
我们在北京东城一座漂亮的四合院里住了下来,找了中文老师,就开始学习语言。
在课余时间我们去紫禁城或香山的佛教寺庙里考察,它们都是著名胜地,但是对我们更
有吸引力的是高耸的墙和门楼,这些也环绕着当时的北京。墙内,那无穷无尽的生活戏
剧就在大街上上演着。尽管我们在考察中充满了喜悦,但不过是那些迷人景象的看客。
大约在我们婚礼后的两个月,我们遇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当时他们和我们都不曾
想到这个友谊今后会持续多年,但它的头一年就把我们都迷住了。他们很年轻,相互倾
慕着,同时又很愿回报我们喜欢和他们做伴的感情。徽(whei)——她为外国的亲密朋
友给自己起的短名——是特别的美丽活泼。思成则比较沉稳些。他既有礼貌而又反应敏
捷,偶尔还表现出一种古怪的才智,俩人都会两国语言,通晓东西方文化。徽以她滔滔
不绝的言语和笑声平衡着她丈夫的拘谨。通过交换美国大学生活的故事,她很快就知道
我们夫妇俩都在哈佛念过书,而正清是在牛津大学当研究生时来到北京的。这又引起她
讲述了她自己在伦敦一年中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故事。
当我们分别的时候,她问我们住在哪里。当知道他们的房子离我们不远,就在大街
的尽头东城根下,我们同她一样感到惊奇。他们很年轻,又住得那么近,真使我们喜不
自胜。
打这儿开始,我们的友谊与日俱增。我们很快就知道,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西方
建筑学的思成,已开始了他作为中国第一位建筑历史学家的研究工作。这使他在以后的
年代里获得了国际上的承认。徽是他在建筑学方面的助手,但她至今仍受人纪念的原因
则在于她毕生所写的诗篇。
思成和徽都是出身名门,他们的父亲都是名人。通过他们和他们的朋友们,许多领
域都向我们敞开了大门。我们已不仅仅是消极的看客。而当第二年正清当上了清华大学
的教师时,我们感到真正是它的一部分了。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四人多年来保持亲密友谊将十分明显。我们比他们多活些年
原本不足为奇。他们的生命通过几十年的军阀混战,民族主义革命,日本侵略,残酷的
内战以及严厉的管制,都耗费在追求他们的理想目标上,最后被他们自己的严重疾病所
压倒。这本书的写作,不仅是为了追述他们和如此众多的其他人的命运,而且也是为了
纪念他们的成就、创造力,仁慈及支持他们勇气的幽默感。
费慰梅
①美国哲学学会议事录137,2(1993年6月):282。
史景迁:前言
仅仅让我们远远地对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做一番乌瞰,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浪费
惊人的世纪:浪费掉了机遇,浪费掉了资源,也浪费掉了生命。在外侮入侵和占领的苦
难与内政如此的无道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怎么可能会有目标明确的国家建设?在大众的
贫敝被某些时期里市侩的贪婪无度与另一些时期里国家的极端集权主义变得日益深重的
时候,怎么可能会有平衡的经济增长?在一个长期动荡不安和审查制度严酷得令人难以
想象的社会里,个人的创造活动和心智的探索怎么可能会得到普遍的展开?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事从一开始大概就是上述悲观的看法的证明。大量来自不同层
面的社会浪费不仅打破了他们的生活,同时也吞噬了他们的生命。有多少次,这个世界
几乎没有了他们的容身之地。然而,当我们细细地品味关于他们的故事的时候,从费慰
梅向我们展现的那些感人而亲切的细节里,我们就会越发清晰地感受到这对坚强而又压
抑的夫妻所迸发出的生命之光。我们听见,他们那高朋满堂的起居室里夹杂着杯盘之声
的欢笑,我们看到,他们那坚韧不拔的学术研究所逐渐破译的古代建筑典籍的含义,我
们欣赏到,他们灵巧的手指驾驭着绘图笔游刃于同样优雅的中英两种文字的每一细节之
间,我们还看到,已经消失的建筑重新在国人的意识之中获得他们恰当的位置,我们感
受到,即使在羸病缠身的痛苦之中,他们那依然未泯的幽默和毅力。
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都降生在二十世纪初期希望与彷徨并存,传统与现代冲突同在
的中国。林徽因的父亲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政治幻想家和新事物的探求者。由于他的原配
夫人未能给他生下子嗣,他娶了两位妾,林徽困就是第一位妾所生的唯一存活下来的孩
子。她受到了虽非正规但却很好的教育。1920年,她父亲被任命为中国驻英国国际联盟
的主任。他带去16岁的徽因做为他的陪伴和家务帮手。但是当诗人徐志摩热烈地爱上她
后,父亲就把她带回了中国使她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