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70年代怎么读高中.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70年代怎么读高中.doc

上传人:ayst8776 2019/6/16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70年代怎么读高中.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标签:散文文化都说现在读书很苦很累,不容易。尤其是在一所好的高中读书,不仅学生累,家长也跟着累,起早贪黑接送啦租房陪读啦,一样不能拉下。学生毕业了脱一层皮,全家人也跟着脱一层皮,那种辛苦使人有嘴说不出,只有当事人慢慢体会。那么以前读高中是不是就没有这么苦累呢?就没有这么艰辛呢?那倒未必,每个历史阶段,都各有各的难处,很难作出比较。就以上世纪70年代为例,说说那时的高中是怎么读的。我得按学****和生活两个部分来简要叙述,可能在逻辑上更为清晰一些。第一,学****那时鄙人在一所县一中就读。这所中学因为文革,已经有一些年没有招高中了,鄙人因此荣幸成了恢复高中教育的首届学生。怎么入学的呢?举行全县统一考试,在每个公社中心学校设考点,把毕业的附设初中毕业生集中统考。最后的结果,录取了100人,分成两个班,每个班50人,女生只有8人。当然,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也大,最小的和最大的可能相差四五岁。课程的设置是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生物、体育,一共8门。老师很优秀,在一个县是首屈一指的,都是出自那些有名的大学。一部分老师原本就是大学的老师,只是在文革中“下放”到了县里,无可奈何、委曲求全自不必说。这部分老师后来落实了政策,都回到了大学里,成了教授。这些老师都具有为人师表的风范,学识渊博,教学尽责,言行举止堪称楷模。每天上课6节,上午4节,下午2节,晚上有2个小时的晚自****只有星期六上午是4节,下午放假让学生回家。常规的考试仍然是期中考和期末考,每一个单元结束有测验。那时没有什么参考资料一说,就是一本课本,全凭课堂笔记。那时的目标不是为了考大学,因为还没有恢复高考,学校倡导的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为世界革命而读书、培养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之类。但不知为什么,学****很有动力,大部分学生的内心里都燃烧着学****的热情,没有缺席现象,早自****和晚自****更是严格遵守。大家都明白,这种学****的机会对自己多重要。因此,从不虚度光阴,且内心潜伏着“写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动机。这种动机当然是来自德高望重的老师们的影响,虽然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相悖。一天出了吃饭和午休,以及一些公共活动外,所以时间都在教室里学****晚自****一般从7:30到9:30,但我们常常上到11时甚至12时。后来学校担心来自政治方面的风险,就采取措施,时间到了就关灯。此举依然不奏效,回到宿舍,每个人又会点上备好的小油灯继续学****宿舍又变成了教室。我们班的班长,成绩很好,升高中时数学考了满分。只开始读高一,他就开始自学大学的微积分了。因为他超前学****就成了全班的课外老师,常常在上晚自****时站到讲台上,为同学解答疑难问题,且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不仅老师赏识,同学甚至有崇拜感。在同学们看来,他就是天才,学****上没有不通的,吹拉弹唱没有不会的,甚至中医也会,给同学号脉开处方也行。一个班有这样一个同学,可以说是一种福分。虽然每年放的是农忙假,分别于5月和9月放,但各科仍有假期作业,比如语文的作业,一般会布置还未上的课文,要求按照老师的讲课特点,查字典给生字注上汉语拼音、解释词语、划分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找出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最后归纳概括出中心思想。这样的作业在于培养学****能力,很受益。当然,还得写出两篇作文。其它科目一样有作业,只是量没有语文的大。一收假,上课第一件事就是交作业。而这些作业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