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微观经济学每章内容提要第一篇导言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1、关于个人作出决策的基本结论是: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任何一种行为的成本可以用其所放弃的机会来衡量;理性人通过比较机会成本与边际利益做出决策;人们根据他们所面临的激励改变自己的行为。2、关于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基本结论是:贸易以及相互依赖性是可以互利的;市场通常是协调人们之间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通过纠正市场失灵或提高经济中的平等程度,政府可以潜在地改善市场结果。3、关于整体经济的基本结论是: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终根源;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最终根源;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1、经济学家们努力以科学家的客观态度来研究他们的学科。像所有科学家一样,他们做出了适当的假设并建立了简化了的模型,以便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两个简单的经济模型是循环流量图和生产可能性边界。2、经济学科划分为两个领域: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家研究家庭和企业做出的决策以及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家研究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3、实证表述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论断。规范表述是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论断。当科学家做出规范表述时,他们的行为更接近于政策顾问。4、经济学家们向决策者提出的建议之所以有时会相互矛盾,不是因为科学判断的差别,就是因为价值观的差别。在另一些时候,经济学家提供的建议是一致的,但决策者可能选择不理会这些建议。第三章相互依存性和贸易的好处1、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相互依存性和贸易之所以合意,是因为它可以使每个人都可以享有更多数量和品种的物品与劳务。2、有两种方法可以用来比较两个人在生产一种物品时的能力。一个可以用较少投入来生产该物品的人在生产该物品上拥有绝对优势。生产该物品机会成本较小的人拥有比较优势。贸易的好处是基于比较优势。3、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有比较优势的活动。4、比较优势原理不仅适用于个人,还适用于国家。经济学家用比较优势原理支持各国之间的自由贸易。第二篇市场如何运作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1、经济学家用供求模型来分析竞争市场。在竞争性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他们每个人对市场价格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2、需求曲线表示价格如何决定一种物品的需求量。根据需求定理,随着一种物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因此,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3、除了价格之外,决定消费者想购买多少物品的其他因素包括收入、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嗜好、预期和买者的数量。如果这些因素中的一种改变了,需求曲线就会移动。4、供给曲线表示价格如何决定一种物品的供给量。根据供给定理,随着一种物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因此,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5、除了价格之外,决定生产者想出售多少物品的其他因素包括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和卖者的数量。如果这些因素中的一种改变了,供给曲线就会移动。6、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决定了市场均衡。当价格为均衡价格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7、买者与卖者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地使市场趋向于均衡。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存在物品的过剩,引起市场价格下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存在物品的短缺,引起市场价格上升。8、为了分析某个事件如何影响一个市场,我们用供求图来考察该事件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三个步骤)9、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引导经济决策,从而配置稀缺资源的信号。对于经济中的每一种物品来说,价格确保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因此,均衡价格决定了买者选择购买多少这种物品,以及卖者选择生产多少这种物品。第五章弹性及其应用1、需求价格弹性衡量的是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某种物品可以得到相近的替代品,是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市场范围狭小,或者买者有相当长的时间对价格变动做出反应,那么该物品就更倾向于富有弹性。2、可以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需求价格弹性。弹性小于1(需求量变动比例小于价格变动比例),则需求缺乏弹性。反之则可以说需求富有弹性。3、总收益(即对一种物品的总支付量)等于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中,总收益与价格成正比。富有弹性的需求曲线中,成反比。4、需求收入弹性衡量的是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5、供给价格弹性衡量的是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这种弹性往往取决于所考虑的时间长短。在大多数市场上,供给在长期中比在短期中更富有弹性。6、可以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供给价格弹性。弹性小于1则说明供给缺乏弹性,弹性大于1则说明供给富有弹性。7、供求工具可以被运用与许多不同种类的市场。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1、价格上限是某种物品与劳务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