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案例一:谁来检验真理?.doc

格式:doc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案例一:谁来检验真理?.doc

上传人:boy_0011 2015/11/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案例一:谁来检验真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案例一:谁来检验真理?



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显得格外遒劲有力,它是当年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共中央最高学府中央党校的题词,也是党校的校训。
1977年3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正式恢复中央党校。党校校长由华国锋兼任,汪东兴兼任第一副校长,胡耀邦任副校长,主持中央党校工作。在当时的情况下,胡耀邦决定,中央党校的党史教学重点是研究党的三次路线斗争的历史,所谓研究三次路线斗争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研究“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这是一个当时没有人敢碰的难题。胡耀邦提出了进行这种研究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二是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检验路线是非的标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胡耀邦的大力推动下,中央党校这所庄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殿堂里,气氛活跃、思想开放的局面逐渐形成了。
1977年7月,根据胡耀邦提议创办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大胆冲破思想禁区,开始发表涉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文章。在这种氛围之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也由此应运而生。经过胡耀邦的亲自审定,这篇文章于1978年5月10日先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上刊载。5月11日,《光明日报》又在第一版下半部,以通栏标题,用“《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全文发表了这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章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尖锐地提出“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粉碎,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并提出不能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剪裁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应该勇于研究新的实践,提出新的问题。由于这篇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所以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并逐渐形成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文章在《光明日报》公开发表后,第二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9家报纸全文转载,新华社发了通稿。第三天,又有15家地方报纸转载。到5月底,全国共有30多家报纸转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不是一般的学术文章,而是一篇现实性和针对性都极强的理论文章,虽然文章引用和阐述的只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常识,但在
“两个凡是”占主导地位与“左”的思想和观念还很盛行的环境下,它的发表,无异于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块巨石。很显然,坚持“两个凡是”的人对真理标准讨论的指责已不仅仅是针对一篇文章了。形势变得紧张起来,胡耀邦等人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真理标准大讨论面临着夭折的危险。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勇敢地站出来,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再次谈到这个问题,指出:“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对此,邓小平特别提出: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确实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任务。
邓小平讲话的第二天,《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