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看电影的四个圈子时间:WedJul1414:32:282004点击:54香港导演徐克曾在某场合下发表言论,将所有电影归为四个层层相套的圈子。观众看电影接受的也一定是这四个圈子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这最外层的圈子可以称为“本能圈”,这个圈子的电影能够满足人的本能需求,也可以称为感官愉悦需求。主要强调的是一种视听刺激的享受,包括紧张的情节、火爆的场面等,也包括色情。这是最直观的需求,也是最普遍的,几乎所有观众都希望在电影中得到的,也是绝大多数电影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的。我们观众到电影院看电影,追求的是轻松愉快,不是为了接受教育上大课,所以这个圈子最大。在这里面第二层圈子就小一些。总会有观众在得到第一层的感官刺激之后希望体会到更深层次的东西,那么建立在这之上的最容易被人接受的是什么?是人的情感。故第二圈可以称为“情感圈”,观众能够在这一圈当中找到情感的共鸣,也就是说电影能够打动他。电影处理的题材纵横古今中西,但所有人都会有相同的情感,爱、恨、情、仇都是相通的,所以很多电影并没有国界和时间之分。这一个圈子就比第一个要小,属于更高层次的追求。但同前一个圈子一样,情感的共鸣无须任何积累,谁都能看懂,只不过对接受能力的要求更高点,对投入程度的要求更高点。可还有观众不满足,在看电影的时候会思考一些问题,对电影内涵进行更深入的反思,这样一个圈子,称为“哲理圈”,要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哲理,并不是说哲理思考就要大套大套讲哲学,不一定要谈理论、主义,有些道理很浅显,所有人都能明了,有些道理离观众个人的生活远一些,但我们仍然渴望了解,这是丰富阅历的一种途径。所以,这第三个圈子就更小了,并不总是有人愿意在看电影的同时思考太多的问题,那样太累,而且对专业知识和理性思辩的能力有一定要求,所以这个圈子比较小众一点。第四个圈子,也就是最小的一个圈子,其实它的内涵最丰富,覆盖范围最大,这个圈子叫做“审美圈”,即从审美的高度欣赏一部电影,它涵盖所有全面的感受,包括如何作用于感官的直接刺激,包括引起共鸣的情感,直到认识到这部电影的美到底由什么组成。它的时空关系、叙事策略、镜头变化、音响造型等等,所有能够带来审美享受的元素都在其内。以上就是这四个圈子的划分,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这种观点,不过这的确有助于认识如何评价一部电影,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市场定位。电影观众无法分成四个类别,非此即彼,这当中有重复,比如同时欣赏视听刺激和进行情感交流。基本上任何一部影片,我们都可以以次进行识别。以前段时间的热门大片《明日之后》为例,它能够满足“本能圈”的需求,且影片涉及到父子亲情——尽管那是苍白无力的,那么它同时满足了部分“情感圈”的需求,对于影片的“环保主题”能否够得上哲理思考就见仁见智了。至于从审美高度审视该片,就显得乏善可陈了。总体来说,我们可以把《明日之后》定位为面向所有观众的能够满足视听刺激的一部大片,事实上它的确收获了高票房。再以《公民凯恩》为例,在评论上这是部备极荣宠的影片。如果不能从审美的高度来看待它,仅仅想得到视听愉悦几乎是不可能的,四十年代的作品无法满足今天二十一世纪观众挑剔的目光。它有动人的故事、哀婉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