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杜牧《清明》诗词 改编.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杜牧《清明》诗词 改编.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9/6/19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杜牧《清明》诗词 改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杜牧《清明》七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由于《清明》诗具有诱人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人们便以不同的手法与形式来表达对这首诗特有的关注、喜爱与接受情怀:或删缩、或变体、或仿拟、或集句、或制谜、或对联、或用典、或故事、或演唱、或争名,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影响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道五彩缤纷又颇为壮观的文学风景线。(1)删缩。有人以为《清明》诗的语言多含水分,需要挤缩删除。首旬删“清明”二字,是因为诗题《清明》已示意。次句“路上行人”累赘,“路上”二字当删。第三句“酒家何处有”,问意已明,故无需“借问”。末句“遥指”者不必确定为“牧童”,可以泛指,故“牧童”可删。如此一来,七绝则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简则简矣,然氤氲诗中的舒缓情味与牧童形象则荡然无存矣。有人则更是大刀阔斧,将每句的前四字统统砍光,只留下后面三字,俨然成为一首《清明》“三字经”了。砍后之诗云:雨纷纷,欲断魂。何处有?杏花村。如此之诗,还有何意境可言?像这样的删缩法,甭说九泉之下的“小杜”不同意,就连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不予认可。删缩《清明》诗之举是徒劳无益的,但却从反面证明了《清明》诗受人喜爱的魅力所在。(2)变体。所谓“变体”,即通过增加有关词语或变动标点符号位置,将原来的七绝诗体变成其他的文学样式。如此变体,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与审美旨趣。微型剧本之变体。有人在原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一些提示语与标点符号,则变成了一则微型剧本。题目仍为《清明》,其内容为:[时间]清明时节。[布景]雨纷纷。[地点]路上。[人物]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戏剧要素一应俱全,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科白,清清楚楚,堪称世界上最短的剧本。绝妙好词之变体。宋代有一位书法家,将《清明》诗写在自己购买的白纸扇上,友人见后,便添上了标点符号。经其一点,便成一阙好词,其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由诗改词,其意未变,而吟诵之间则别添一番抑扬顿挫之美,收到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雅趣酒令之变体。酒令中的雅令,种类甚多,其中有以《清明》诗句作令者。兹介绍两种:一种叫“诗句减字意足令”。具体方法是:每人诵古诗一首,将其中一句减去一字或数字,但仍然成意。如《清明》改为酒令词则为:“清明时节雨,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首句减去“纷纷”二字,但并不影响诗意,符合酒令要求。按酒令规定,若有人说不出,那当然就要罚酒了。另一种叫“七步成诗令”。此乃唐诗令中的一种。方法是:令官先饮令酒,然后命众人依次行令。行令者需离席踱七步成诗,要求各取诗一句。首句呤罢,令官便正色日:“晓得了。”次句需反其意,第三句自问,令官即喝问:“为什么?”第四句解之。若七步不能成诗者则罚酒一杯,杜撰者亦罚酒一杯,众皆称善者赏酒一杯。如有人这样行令道:“三月三日天气新,(令官:“知道了。”)路上行人欲断魂。暗洒闲抛却为谁?(令官:“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路上行人欲断魂”,正与首句意相反,符合此令要求。(3)仿拟。仿拟,修辞格之一种。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篇而仿造一个新的词语句篇,这种修辞方式叫做仿拟。其作用是有助于揭示事物的内部矛盾,增强概括力,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