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miaoshen1985 2019/6/20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看大师“讲”新闻——《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安生合上书本,第一印象,与之前读的《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那样的学术论文截然不同,摒弃了抽象的论述,而是用第一人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犹如亲临课堂倾听陈力丹老师讲课,直白生动,深入浅出。而讲课的同时,又像是在同你讲话、讨论,激起你的共鸣,引发你的思考。另外,正如作者在“写在前面”所说“不说套话,可能是本书的特色”。读完本书,受益颇多,对新闻学的基本问题的认识又深入了一些。第一,形式新颖。本书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论断作为节名,每一节犹如一节课,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另外,因为本书是由录音整理,作者结合自身经验,用第一人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好像一位长者站在对面与你交流心得,娓娓而谈,亲切自然,直白生动,深入浅出,结构上跳出了原有新闻理论教材的套路,讲得让人入境。而讲课的同时,又像是在同你交流、讨论,激起你的共鸣,引发你的思考。第二,厘清新闻学的基本概念。不管是作者对新闻的定义的分析,还是宣传、舆论,亦或是中国特色的“舆论监督”,甚至是“有闻必录”。作者指出“有闻必录”与新闻的客观性完全不是一回事。中国最早出现“有闻必录”是在19世纪末,是一种新闻招徕的广告语言,从来都不是新闻客观性的内涵表述。例如当时上海传媒上的“有闻必录,无言不详”、“有闻必录,无奇不搜”、“人吉如是,未知确否,姑志之,以符有闻必录之例”。同时,举出了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中就对“有闻必录”作出过批评。第三,审慎、批判的学术态度。例如开篇时,作者说不是讲什么是新闻,而是“通过比较来体会‘新闻应该是什么’”。再如,提到舆论时,“你必须要拿出证据证明你说的那个‘舆论’是舆论”。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作者举出统筹学上通用的黄金分割比例“”以示佐证。并且强调,用这个词的时候必须要谨慎,说“舆论认为”,要有调查数据作支撑,或者要有一个大体的估算,而不是空口说白话。再如,作者批判了关于其他著作断章取义的引证恩格斯关于传媒党派属性的那段语录,即”在大国里报纸都反映自己党派的观点,它永远也不会违反自己党派的利益”,忽视了对恩格斯关于英国社会当时***的表现特征的论述,明显是对恩格斯原话的歪曲。作者把恩格斯的这段话完整地予以展示,在上述这句话后面,恩格斯写道:“而这种情况也不会破坏论战的自由,因为每一个派别,甚至是最进步的派别,都有自己的机关报。”作者说明,恩格斯叙说的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即欧洲主要国家从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时期转变过程中新闻自由的表现形式。在行文之间,作者对引证的例子、名人言论不是单一的截取出某个字词、某句话,而是力求完整的再现原作者的原意,这样审慎的学术态度是值得我们深思、学****的。另外,作者还对“把传媒的职能比喻为‘喉舌’”的“喉舌”一词作了较为详尽的探讨。1896年梁启超在《实务报》上发表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指出,报刊的作用是“通上下”——“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思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梁启超把报刊比喻成喉舌,认为报刊既可以做皇帝的喉舌,又可以做百姓的喉舌。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党报是党的喉舌的比喻出现频率最高。博古曾经在讲话中使用过这一比喻,而这样的表述得到了党的新闻工作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