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农耕文化馆大纲.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农耕文化馆大纲.doc

上传人:wz_198613 2019/6/20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农耕文化馆大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农耕文化馆布展大纲布展思路:农耕文化馆分为馆内和馆外两部分,馆内部分分为序厅篇、农事耕作篇、收获贮存篇、产品加工篇、建筑修葺篇、民俗生活篇和未来篇。馆外部分主要为大型农耕具展示。巧妙运用图片、文字、实物、场景再现等表现手段,将农耕源流、农耕器具、农耕风貌、粮食加工、交通运输、农耕嬗变、收获储存、纺织衣饰、家居生活、炊事饮食、传统****俗、休闲娱乐、乡村工匠等有关农村、农业、农民的各种元素汇集起来,全方位勾画出湖湘农耕文化的全景图,展示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节点。(农耕文化全景图)采用墙壁彩绘图,展示农耕文化的原始面貌,达到形象、直观、活泼、生动的图绘效果。(文字):农耕文化的历史简述七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黄河流域种植粟等农作物,在长江流域肥沃的土地上开田种植水稻。三千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已经有稻、禾、稷、粟、麦、来(大麦)等农作物名称,还有畴、疆、甽、井、圃等有关农业生产土地整治的文字。(略):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内容在这年复一年的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实践中,孕育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踌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略):湖湘农耕文化特点简述(稻作文化):“湖广熟,天下足”。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热资源丰富等等这些优势让湖南成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在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水稻的种植使得湖南农耕文化尤为灿烂且独具特色。湖南是世界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有稻作文化遗址的发现。历史上“神农创耒”的传说被认为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标志,在湖南地区道县玉蟾岩出土的稻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遗迹,这体现了湖湘农耕文化的独特历史地位。从远古时代先民开始至今,在三湘大地,绘就了一幅巨大的农耕文化遗存的历史长卷。靖港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是典型的稻作农业地区,这里文化源头之一便是江南农耕文化。又因为古代靖港属于“八百里洞庭”的边缘地区,加之湘江、芦江的眷顾,这里同时也孕育着湖区渔民文化,千百年来,靖港渔民朝迎日出,暮送斜晖,浆声橹影,穿梭其间。在这里,靖港的渔民亦农亦渔,以渔为辅。经过长期渔业实践,靖港文化中有着极为浓厚的湖区渔民文化色彩。(文字配图):神农氏炎帝,是中华农耕文化的源头,是中国远古农业发明者。作为炎帝故里,湖南是耕食文化、耕食精神的真正家园。“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湖南耒阳是“神农创耒”的地方。相传炎帝经常驾一叶扁舟,从长江出入洞庭,采集五谷、教民耕种。他上溯湘江,采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