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唐代典章制度.docx

格式:docx   大小:33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唐代典章制度.docx

上传人:bai1968104 2019/6/21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唐代典章制度.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唐代典章制度篇一:典章制度典章制度分封制——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始于商代,盛于西周。分封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所封诸侯由中央控制,服从天子,定期纳贡缴税,提供劳役,随从出征等。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权。分封制本为加强中央对国家的控制,但是后来随着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不服从中央,最后造成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后被郡县制逐渐取代。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源于春秋,盛于秦汉。郡县制确立后,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为后来两千年的封建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爵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六部——三省六部是西汉后长期发展形成的,隋朝正式确立,唐完善。六部为尚书省属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负责执行中央命令,监督地方领导。也特指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中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吏、户、礼、兵、刑、工部。御史台——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明初将御史台改称都察院。翰林院——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自唐玄宗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以起草诏制后,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翰林学士。曾一度权任重要,但后来被皇帝疏远,不参加机密。学士人选重才不重资历。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设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五经》,后太学科目和人数都逐渐增加,对于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官府名。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并为皇太子讲经。源于西晋,原为贵族学校,唐代以后发展较快,清代地方设州府县学,京师设国子监。书院——始于唐代,为官方藏书、修书或咨询的机构。后朝有发展,创办者有官有私,为藏书讲学之所。宋尤盛,有白鹿、石鼓、岳麓、应天四大书院。处幽圣之地,研儒经,传孔道。明清时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废科举后书院多改为学校察举——从汉代至隋代的一种选官制度。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向朝廷推荐,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汉武帝时形成完备的以儒术取士的制度。察举实行之初,对于完善封建官僚制度,吸收有用人才参政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政治腐败,察举不实严重,成为豪强安插亲信的工具。征辟——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下属。被聘者有接受和拒绝的自由。征辟制的推行,有利于破格擢用人才,但也产生严重的弊病,助长了官僚中的私人权势。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魏晋南北朝为保证士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曹操曾提倡“唯才是举”,后曹丕为取得大地主集团的政治支持制定九品中正制,西晋逐渐完善,衰于南北朝,隋文帝废。该制度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人士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品。该制度成为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明经——汉代出现的科举科目之一,被推举者须明习经书。科举制——隋朝建立,唐完善,并被后朝沿用的官吏选拔制度。废九品中正制,采用科举取士。隋炀帝又置进士科,科举逐渐形成。武则天又创“武举”,唐代的科举逐渐形成一套严格完备的程序,通过考试体现平等精神,使有才之士有机会步入仕途,扩大了统治基础,网罗了人才。但是科举竞争激烈,后朝的科举科目越发固定,死板,很多知识分子以此为进入仕途,获得金钱名誉的道路,影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进士科——隋炀帝置,科举考试科目之一,难度大,竞争激烈,又因进士出身的仕途比较优越,所以考试者很多。第一名为状元。宋以后科举除了进士科以外都无足轻重,遂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科目。府州县学——明代开始设于地方府州县的学校,清代广泛设置。府兵制——古代兵制之一。始于西魏,盛于隋唐。所属军士单立户籍,平时务农,农隙训练,出征时自备兵器资粮,轮翻守卫京师和边境。军府多分布于京师附近,以加强中央集权。唐末后逐渐消亡。募兵制——古代兵制之一。源于唐初,募兵原则上是自愿的,唐初以府兵为主,兼募兵士。应征者多为博取功名。唐五代后,取代征兵制,是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统治者认为,将健壮者招募当兵,老弱者就不能揭竿反抗,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乡兵——封建社会的地方性武装,主要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多由地方地主势力掌握。历代多有,名称不同。宋代乡兵曾在抗击辽、西夏、金和蒙古侵略时起到一定作用。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李鸿章所属的湘军淮军最初也属乡兵性质。厂卫——明朝内廷的侦察特务机构。厂,东西厂;卫,锦衣卫。合称厂卫。军机处——清代时为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机事务,后扩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