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完善职称评定制度.docx

格式:docx   大小:35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完善职称评定制度.docx

上传人:xiang1982071 2019/6/21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完善职称评定制度.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完善职称评定制度篇一:职称评定制度及其完善探讨编号:建议22685号建议主题:职称评定制度及其完善探讨建议类别:科教类建议人::中共党员提交时间:20XX-05-2800:09:08 内容:职称评定制度及其完善探讨宋圭武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邓小平也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时代,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职称是体现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和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手段。所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职称评定体系,对规范学术队伍,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职称制度在国外在国外,职称制度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德国,职称评定制度主要适用于国家公职机构的工作人员,如公务员、教师、军人等。在德国,教授既是职务又是职称,分为C2、C3、C4三个等级。当一位已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已工作若干年后,不仅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若干篇论文,而且撰写了一篇具有教授资格的论文,同时在两年内为研究生开设了专题研究课程,这样,就可以向相关学院申请教授资格答辩,但只能到另一个学校去应聘。最后由州主管部长决定是否聘用。接到聘任通知书后,教师再和州里进行工资和驻留谈判。在职称评定的条件方面,德国有更多的定性内容。德国教授是终身教授。在俄罗斯,职称评定仍延续了前苏联的一些传统,但人们对评职称的积极性已不是很高,主要是来自职称差距的工资差距较小。但在教育系统,人们对职称的重视程度仍是很高的,主要在教育系统,来自职称差距的工资差距也是较大的,并且教育系统的职称评定严格而且具有权威性,很少能利用“走***”的方式达到职称升级的目的。印度没有全国性的职称评定,中央和各邦政府都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定了不同的评定办法、评定时间,但印度最基本的职称评定原则有两条,一是“论资排辈”,二是考试决上下。印度的职称是通过岗位来定的,一旦评上某职称,就一定会享受相应的职称待遇,并且终身受用,不存在评聘分离的现象。印度人对职称评定十分关注,因为职称与社会地位和个人福利密切相关。二、解放后我国职称制度的历史沿革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本着维持原职原薪的政策,对专业技术人员原有的任职资格、学位、学衔及职务一律予以承认并使之继续发挥作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一九五六年的工资改革。“文化大革命”期间,职称制度受到冲击和耽搁。一九七八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有关文件中提出:“应该恢复技术职称,建立考核制度,实行技术岗位责任制”。从一九七九年开始,陆续制定和颁布了一批评定技术职称的暂行规定,并在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务任命的同时,进行职称评定的工作。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一九八六年一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同年二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文件指出,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需在总结过去职称评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改革职称评定制度。改革的中心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并相应地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文件下发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开始在全国实行。实行这一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既是一种关怀,也是一种鼓励。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我国的职称制度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职称制度产生的副作用也越来越大。三、有关职称评定问题的一些研究目前,有许多学者就我国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的研究成果。扈文秀、卢妮、樊宏社等人在《高校职称评定的群体决策行为分析及其规范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XX年第5期)一文中,通过深入分析高校职称评定的全过程,指出职称评定过程中的非正式组织,职称申报人与评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评审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内部人控制等是导致评审过程与结果出现不公正的主要原因,并对高校职称评定过程进行了重新设计。王丽燕、吕玲在《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定决策支持系统研究》(>20XX年第23卷第02期)一文中探讨了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定决策支持系统的原理,提出了职称评定的综合评价方法。其文有较大参考意义。另外,吴亚生在《现行职称评定体系的弊病》(《学********报》)一文中也对现行高校的一些职称评定制度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一些思路和想法。另外,相关的一些研究文献还有:赵春昶、邵东南:《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在职称评定中的应用》(《中国科技论坛》20XX年第3期);宁建萍、田秀劳:《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的模糊综合评判》(《中国科技论坛》20XX年第4期);赵炳起:《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问题与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XX年第6期);杨志英:《AHP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中的应用》(《中国科技论坛》1999年第4期);胡金秀、周国强、张炳烛、赵建华、李晓华、张英杰:《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