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世界遗产——庐山.ppt

格式:ppt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世界遗产——庐山.ppt

上传人:xwhan305 2015/11/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世界遗产——庐山.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世界遗产——
江西庐山
欢迎您走进庐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仙”李白(701年—762年)
“东坡居士”苏轼(1037年-1101年)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位于中国中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是座地垒式断块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庐山区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山体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自然与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白鹿洞书院历史悠久, 以其深远的学术文化底蕴而影响着一代代的学子。
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本区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庐山是第四纪强烈上升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北部以扭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了一系列秀丽的岭谷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则由一系列的断层崖,形成雄伟高峻的五老峰、秀峰、石门涧等。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则发育着阶地和谷阶。山上和山麓地带都存在着古地面。在庐山与长江的交接地带、鄱阳湖的形成与扩张、塑造出一系列独特的湖滨地貌,与之相连,长江九江河段的地貌演变,湖洲交错的鄱阳湖大平原,形成了多种地貌的汇集,表现出极高的地理地质科学价值与旅游观赏价值。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在他的《史记·河渠书》中首载“庐山”,并记录秦始皇、汉武帝南巡时“浮江而下”、“过彭蠡,祀其名山川”以来,庐山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唐玄宗建太平宫于庐山,并御书“九天使者之殿”匾。南唐中主李璟在庐山隐居读书,登基后舍宅为寺取名开先。南唐后李煜又建圆通寺。宋太祖赐白鹿洞书院国子监印本《九经》,敕书院为“白鹿国学”。又赐额开先寺“开先华藏”。明太祖朱元璋封庐山为“庐岳”,“爵以尊号,禄以秩祀”。明太祖、成祖、宣宗又三次分别为天池寺敕额。清太祖赐开先寺御书《般若心经》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3年夏,周恩来两度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共中央国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之一的中国战场。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有关抗日战争的重要讲话。1959、1961、1970年,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影响的三次会议。
庐山和中国历史,特别是现代历史紧密相连。它与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信仰、事件和人物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为世界瞩目。

古代至近代,
庐山曾经有三个时期
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著名学者胡适1928年指出:
庐山有三处古迹代表
三大趋势
牯岭,代表西方文
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慧远的东林,代表
中国“佛教化”与佛
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白鹿洞,代表中国近
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