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文档名称:

数字校园建设方案..doc

格式:doc   页数:4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数字校园建设方案..doc

上传人:q1188830 2015/11/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数字校园建设方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前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按照国家的整体安排部署,实施了以“农远工程”、“农薄计划”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信息化的软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提升,为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特别是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发布以来,以2012年9月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为重要标志,党和政府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上教育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全省中小学校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快速推进,但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要求。
为认真贯彻落实《纲要》、《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全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指导,四川省教育厅技术物资装备处多次组织部分市(州)、县(市、区)技装部门专业管理人员、省内外知名专家以及已建成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学校,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按照实现学校“校园网络化、信息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个性化”的目标,制定了四川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三类参考模式及建设试行规范,供各地市、区县和学校在规划、建设时参考。
本手册主要包括“数字校园”建设三类模式简介、学校“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校园应用软件建设三部分,以及附录(市、县两级平台建设指南、数字校园管理制度指南)。
本指导手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此谨向所有参与编撰标准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时间仓促,规范在编撰中疏漏、考虑不周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地市、区县和学校提出宝贵意见并反馈我处,以便完善后形成正式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数字校园三种建设模式………………………………………………………………………………… 5
一、直通部署模式…………………………………………………………………………………………… 5
二、分布式部署模式………………………………………………………………………………………… 6
三、“多网合一”部署模式………………………………………………………………………………… 7
第二部分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8
一、建设内容及功能………………………………………………………………………………………… 8
二、建设规范………………………………………………………………………………………………… 9
、校园网络系统建设规范(中心机房) ……………………………………………………………9
、“班班通”设备…………………………………………………………………………………13
、计算机网络教室………………………………………………………………………………… 14
、多功能厅教室…………………………………………………………………………………… 17
、电子阅览室……………………………………………………………………………………… 18
、校园电视系统…………………………………………………………………………………… 20
、校园广播系统…………………………………………………………………………………… 21
卫星接收系统………………………………………………………………………………………23
校园一卡通…………………………………………………………………………………………23
校园安全监控系统………………………………………………………………………………24
终端设备…………………………………………………………………………………………26
第三部分数字校园软件…………………………………………………………………………………………27
附录一:市、县级数字校园云平台(即教育城域网)建设指南…………………………………………33
一、市县级平台的建设目标…………………………………………………………………………34
二、市、县级平台实现的应用…………………………………………………………………………34
详见本手册第三部分(数字校园应用软件)列表中相关要求………………………………………34
三、市、县级平台网络架构设计………………………………………………………………………34
四、设备选择……………………………………………………………………………………………35
(一)路由器的选择……………………………………………………………………………………36
(二)交换机的选择……………………………………………………………………………………36
(三)负载均衡设备选择…………………………………………………………………………… 37
(四)上网行为管理设备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