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道义经济” 还是“理性小农”.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道义经济” 还是“理性小农”.doc

上传人:2112770869 2019/6/24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道义经济” 还是“理性小农”.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郭于华在农民经济与社会研究的学术传统中,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与争辩的理论脉络。这两种传统至七十年代中达到鲜明对照的程度,这就是在农民学、农村社会学和经济人类学等领域中人们所称的“斯科特波普金论题”,亦即“道义经济()”和“理性小农()”之争。如果对这一经典性论题的两位代表人物的前缘进行追索,詹姆斯·斯科特()的“道义经济”概念可以上溯至前苏联的社会农学研究者恰亚诺夫(),他在其著名的《农民经济组织》一书中,以革命前的俄国小农为研究对象,指出资本主义的计算利润方法不适用于小农的家庭农场,因其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其家庭的消费需要,而非追求最大利润,小农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组织均以此作为基本的前提。其后,经济人类学家卡尔·波拉尼()提出在对前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的研究中用所谓“实体经济学”代替“形式经济学”即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主张,他批评了将市场、利润的追求普遍化,将功利的“理性主义”世界化的分析思路与方式,富于洞见地指出在资本主义市场出现之前的社会中,经济行为是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的,因而要把经济作为社会制度过程来研究。斯科特在其《道义经济》的通篇内容中,不厌其烦地强调生存伦理()的道德含义,强调剥削与反抗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卡路里和收入的问题,而是农民关于社会正义、权利与义务及互惠概念的问题。他阐明自己始于经济学领域的对于农民道义经济的研究,将最终达到对农民文化与宗教的研究。塞缪尔·波普金()的理论思路则承继了始于西奥多·舒尔茨()对小农经济的分析。舒尔茨认为农民的经济行为并非没有理性,他们作为“经济人”比起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来一点都不逊色。因而传统农业的改造完全可以寄希望于农民为追求利润而创新的行为。以研究中国农村市场与社会结构见长的施坚雅()则以每个定期集市总是与周围一定数量的村落构成固定密切的联系为论据,说明前现代农民的交易活动构成社会最基层的共同体,而且市场结构具有农民社会或“传统的农耕社会”的全部文明特征。在此市场思路的基础上,波普金开宗明义即提出农民作为理性的问题解决者的观点:一方面是其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是他需要与其他人讨价还价以达到相互可接受的结果。他希望读者既不是去怜悯农民,也不要企图重新找回假设的天真与简单,而是尊重农民在实践中解决资源分配、权威、冲突等复杂问题的智力,而这些问题是所有社会包括前资本主义农业社会都要面临的。波普金针对斯科特的农民“道义经济”提出相对应的“政治经济()”这一核心假设。二者就农民的基本判断之争可以具体地表述为以下几个主要论点:经营单位的性质:斯科特吸取了恰亚诺夫关于家庭农场与经营性农场有区别的观点,认为生存取向的农民家庭的特殊经济行为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其与资本主义企业不同,它既是一个消费单位又是一个生产单位。以可靠和稳定的方式满足家庭生存的最低需求是农民做出选择的关键标准。在波普金眼中,小农的农场完全可以用资本主义的公司来描述;而小农无论在市场活动还是在政治活动中,都更是理性的投资者。这一区别恰如农业从业者()与小农()这两个概念的差异,二者虽然在一般意义上都指农民,但前者包括耕种者、农场主、畜牧者,牧场主、承包者等在内的以农业谋生的人(),且不具有社会身份高低的意涵;而后者则除了在土地上工作的人之意义外,还特指“乡下人()”和地位低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