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道教咒术初探.doc

格式:doc   大小:177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道教咒术初探.doc

上传人:lily8501 2019/6/25 文件大小:1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道教咒术初探.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道教咒术初探李远国摘要:咒,禁咒,咒术,是道教法术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它与符箓之术相成,是道教弘扬教法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学术界对此的研究成果甚少。本文就道教咒术的形成、内涵、特征、功用及文化要素等方面做一初探,希望能促进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助于对道教的全面了解。主题词:道教   咒术   隐语   玉音符箓与咒术,是道教重要的主要法术。在道教浩瀚的文献中,有关符咒的内容多不胜举。就道教的法术而言,五花八门,非常庞杂,但尤以符咒为要。如同《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卷三六所说:"夫***旨要有三局,一则行咒,二则行符,三则行法。咒者,上天之密语也,群真万灵随咒呼召,随气下降。符者,上天之合契也,群真随符摄召下降。法者,主其司局仙曹,自有群真百灵,各效其职。必假符咒,呼之而来,遣之而去,是曰三局。"可见,对咒术的研究,是打开道教法术与科仪内秘的一把钥匙,本文就此而论。一、巫咒--道教咒术的源头咒术大概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的起源甚早,与人类原始社会广泛流行巫术紧密相联。据众多人类学者的考察表明,在世界范围内,任何民族的古代巫术中,都非常重视咒术的作用。正如李安宅先生所言:"咒是巫术的神秘部分,相传于巫士团体,只有施术的才知道。在土人看来,所谓知道巫术,便是知道咒,我们分析一切巫术行为的时候,也永远见得到仪式是集中在咒语的念诵中。咒语永远是巫术行为的核心。"1咒语的出现,是根基于人类原始社会的蒙昧状态。在逻辑上,生活在充满巫术世界的原始人类,认为宇宙是被某种神灵或超自然的力量所统治。这种力量十分可怕,它使用各种妖术来统治现实中的自然界。比如生活中的灾害疾病,老死伤残,都是由鬼神引起的。因此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必须要懂得巫术,以对付鬼神恶魔。而巫师们正是通晓巫术、沟通鬼神的专业人才。他们在特定的场所,使用祭祀、舞蹈、歌曲等,来取娱天神,降魔驱鬼。声音和音乐在各种巫术仪式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原始人看来,声音(包括音乐)也是来自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所以它具有识破并摧毁鬼魔的能力,具备沟通神灵世界的能力。于是,原始人类用自己的声音来模仿周围各种声音。这样一来,人类便在另一个无形的世界中,发现了自我的存在。马·施耐德说:"人声模仿,是人参与无形世界的最高形式。"2模仿声音作为一种超越原始能力的手段,便与原始巫术的一个原则,即"使行为与环境协调一致",相互联系在一起了。模仿与再现,是人类学****发展和创造的必经过程。一旦声音成为一种语言形式,人们便开始应用它们。有组织有规律的声音,含有不同的意义,于是声音与语言便成为一种符号,借以表达人的感情与思想,但此时仍包含着浓厚的神秘色彩。随着人类理性的发展,语言逐渐摆脱了巫觋文化的暗影,成为人类社会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原始人类对声音、语言的崇拜与迷信,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那就是从古至今依旧流传的各种咒术咒语。咒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特殊的声音,它并非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是沟通神灵、驱鬼降魔的有力武器。中国咒术的肇始亦相当早。传说中的黄帝即为创始人。《路史·后纪》载黄帝巡狩东海,得白泽神兽而知天下鬼神之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其后,神农(伊祈)作"蜡辞",以祀天地八神。徐师曾《文体明辨·祝文》指出:"祝文者,飨神之辞也。刘勰所谓祝史,陈信资乎文辞者是也。昔伊祈始蜡以祭八神,其辞云: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此祝文之祖也。厥后虞舜祠田,商汤告帝,《周礼》访大祝之职,掌六祝之辞,春秋已降,史辞寝繁,则祝文久来尚矣。"主持这类祝祭活动的皆为巫师。至西周时设立专职,分为大祝、小祝、丧祝、甸祝、诅祝、女祝六类。他们各有所司,或掌禳灾除疾之事,或主祈福弥兵之祀。如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祷祠之祝号,以祈福祥,顺丰年,递时雨,宁风旱,弥灾兵,远辠疾。"诅祝:"掌盟、诅、类、造、攻、说、绘、禜之祝号。"3从《周礼》中还可得知,西周之际的咒语已分为许多类。如大祝所掌的:"六祝"即为六类,即顺祝、年祝、吉祝、化祝、瑞祝、筴祝。如年祝,是指祈求年岁太平、福泽久远一类的祝词。郑玄注:"求多福,历年得正命也。"化祝,指祈求和平、息兵化灾一类的祝语。唐贾公彦疏:"化祝,弭灾兵也者。弭,安也,安去灾兵,是化恶从善之事。"筴祝,指祈求避祸免灾,远离病害之祝。郑玄注:"筴祝,远罪疾。"在古代,祝与咒通用无别。《尚书·无逸》曰:"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疏:"祝音咒,谓告神明,令加殃咎也。"与祝诅相比,咒字的流通要晚得多。尽管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呪"字,但其后的金文、《说文》均未见。至西汉焦延寿的《易林》卷六:"夫妇咒诅,太上覆颠。"方又见诸文献。咒的含义与祝相同。似当为祝的别体字。咒在汉代被重新起用,当与道教、佛教的兴起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