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氧化碳中毒教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13及护理5班授课章节第八章理化因素急性损伤病人的护理授课题目第三节一氧化碳中毒教学地点5-6多媒体教室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训课□其他□课时安排1授课时间教学分析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知识)(1)能说出一氧化碳中毒的概述及发病机制(2)在生活及临床工作中会应用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措施(3)通过临床症状能判断一氧化碳中毒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综合、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素质目标: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对病人关心体贴,确保安全。教学重点:一氧化碳中毒的护理措施;教学难点一氧化碳的临床表现及急救措施教学设计引导式教学学法设计本节主要是一氧化碳中毒的护理措施;因此,为了减少理解的难度和记忆的枯燥。学习上采用引导式学习,在引导中使学习逐步逼进概念。教学准备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急救护理技术》第2版《急救护理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案、PPT、讨论话题教学内容(任务)及过程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或采取的措施与手段和时间分配回顾提问:中毒的救治原则视频引入展示图片5min抛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此处老师要组织和引导,让学生积极,有序回答。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一)概述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对呼吸道无刺激的气体,多产生于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生产中常见于炼焦及冶炼工作,矿井采掘或爆破可产大量一氧化碳,如果防护不当,容易发生中毒。家庭用煤,通风不良或意外事故,也可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二)中毒机理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与血红蛋白结合碳氧血红蛋白,由于它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大300倍,又由于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仅为氧合血红蛋白的1/3600,因而碳氧血红蛋白较氧合血红蛋白稳定。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可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二价铁结合,使细胞呼吸受抑制,对机体各组织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层损害更严重。 (三)护理评估:中毒症状的轻、重与吸入一氧化碳的浓度和吸入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也与个体的健康状况及人体对一氧化碳的敏感有关。:轻度中毒: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10%—30%,有头痛、眩晕、乏力、恶心、呕吐、耳鸣、眼花、心悸。吸入新鲜空气后,症状能迅速缓解。:中度中毒: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30%—50%,患者的呼吸及脉搏增快,烦躁不安,步态不稳,颜面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嗜睡状态,瞳孔光反应迟钝。吸氧后意识方可恢复,但不留后遗症。:重度中毒: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50%,患者呈现昏迷,常并发脑水肿,肺水肿,心肌损害,心律紊乱,惊厥、皮肤、粘膜苍白或青紫。可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障碍后遗症,严重中毒者可致死。:是诊断CO中毒的特异性指标。轻度中毒: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10%—30%中度中毒: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30%—50%重度中毒: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50%::中毒中毒者心机缺氧,出现S-T段及T波改变,: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动脉血中PaO2和SaO2降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