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思考
蔡杰
(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第一部分联系汇率制及其特点
联系汇率制度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其实质是货币局发行制。发钞银行(汇丰、渣打和
中银)如要发行港元,要按 1USD= 的固定汇率向外汇基金缴纳美元以换取外汇基金
发出的“负债证明书”,然后凭“负债证明书”发行港币,发钞银行向其他银行供应港元现
钞时也按 1USD= 的固定汇率。但是在其他场合,港元兑换外汇的汇率则由市场供求
决定。
从理论上讲,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的波动趋近于零,其机制如下:当港元下跌至
1USD= 以上且其幅度大于交易费用时,发钞银行可以在外汇市场上用美元以低于
1USD= 的汇率买入港元,然后以 1USD= 的固定汇率将港元买给外汇基金,
换回美元,从中赚取汇差。其他银行也同样可以通过发钞银行进行上述的套汇活动。随着套
汇活动的进行,市场上港币供应减少,外汇供应增加,港元汇率逐渐向 1USD= 的
中心汇率靠拢。反之,当港元升至 1USD= 以下且幅度大于交易费用时,套汇活动同
样能使港币跌回 1USD = 的价位。这套机制被称为“套汇与竞争”机制。
与现实中的其他固定汇率制,尤其是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受冲击并崩溃的其他固定汇
率制相比,联系汇率制有以下特点:
1、汇率制下的港元有足值的外汇储备作为发行准备。港元发行时,发钞行要想发钞,
必须以 =1USD 的汇率向外汇基金缴纳美元。这种作法剥夺了香港货币当局滥发货币
的权力,使得港元的币值相对较稳定。而在其它的固定汇率制下,央行仍拥有完全的货币发
行权,货币政策的目标也绝非仅仅是稳定汇率。为了国内经济目标,这些国家常常过量发行
货币,从而产生了通货膨胀的倾向,因此这些国家的货币发行通常没有足值的外汇保障。
2、两者中心汇率的确定方式不同,可调节程度也不同。港元的中心汇率是在港元发行
时决定的,其数值等于发钞行发钞时向外汇基金缴纳的外汇与发行的港元的比例。这一比例
是由金管局决定的,而且从 1983 年定下来之后就没有再变过。其他固定汇率制下的中心汇
率是由各国央行根据经济需要定出的,而且经常虽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3、两者汇率波动的幅度不同。由于存在“套汇与竞争”机制,港元的汇率波动是较小
的,14 年来港元的波动一直在 — =1USD 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 —
=1USD 之间波动。而在东南亚各国的固定汇率制下,汇率波动要大得多,一般每
年都有 2%— 3%的变动。
4、两者货币当局的干预程度也不一样。由于存在“套汇与竞争”机制,港元汇率一般
是靠市场的力量实现稳定的。金融管理局只在很特殊的情况下才入市干预汇率。而在其它固
定汇率制下,维持汇率稳定的主要力量是央行在外汇市场的干预。因此其干预程度要远远大
于香港金管局的干预程度。
第二部分联系汇率制的起源和作用
一、起源
香港早在 1935 年就开始实行联系汇率制。1935 年以前香港实行的是与中国一样的银本
位制,1935 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实行白银国有化,以法币代替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