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英国宪章运动工人阶级最早的反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之一,是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1834年,英国新国会颁布新的济贫法,实行残酷压迫工人的习艺所制度,英国先进工人开始了争得普选权等政治权利的斗争。1836年6月成立的伦敦工人协会成为斗争的组织中心。它于1838年5月公布了包括实行普选权等六项具体要求的请愿书。又称人民宪章,宪章运动由此得名。从1939年到1948年,宪章运动以人民宪章征集签名的形式,举行集会和示威,先后掀起三次斗争高潮。1848年,在统治阶级的镇压破坏下,坚持12年的宪章运动终于失败。2、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英国在1832年所进行的议会改革,改革之前,议会选举制度十分混乱,而通过工业革命成长起一大群工业资产阶级,但他们却拥有很少的选举权,因此,继续改革。内容:调整选区,取消一部分贵族控制的衰败选区而将其分给新兴得工业城市,整顿了选举的财产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时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得以进入议会,推动了英国议会的民主进程。3、拿破仑三世4、1867英国议会改革: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是英国三次议会改革中的第二次改革。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寡头统治,争取扩大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改良运动。保守党政府被迫于1867年通过新的选举法,选民人数从100余万人增至250余万人。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工人取得了选举权。改革法案重新调整选区,取消四十六个“腐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进一步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但英国广大劳动人民和妇女仍被剥夺了选举权。5、铁血政策: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意志统一的政策。1862年9月30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代表容克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在议会上宣称:“当代重大问题不是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意志所瞩目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派,而是普鲁士的武装。”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意志并进行统治。俾斯麦的这种用“铁”和“血”的武力统一的政策被称为“铁血政策”,而他本人也被称为“铁血宰相”。“铁血政策”一词后成为战争政策的同义语。6、俾斯麦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1890)和德意志帝国宰相(1871~1890)。容克地主出身。保皇派,普鲁士容克贵族最反动的政治家。顽固地拥护君主主义,毕生维护容克的特权和王权,竭力将普鲁士的专制统治推广到整个德意志,深得国王威廉一世的赏识,1862年被任命为首相。推行“铁血政策”,发动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1871年,帮助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担任德国宰相期间,执行为容克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政策,即对内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用结盟政策,确立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八十年代,在非洲、大洋洲掠夺殖民地。后因与威廉二世意见不合,于1890年3月去职。7、普奥战争亦称七星期战争。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争夺德意志统一领导权的王朝战争。19世纪中期,德意志开始大规模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在政治上依然四分五裂。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统治者都想扩充自己的地盘和势力,竭力想把德意志各邦并入自己版图,形成了普奥争霸的局面,终于导致了1866年普奥战争。战争从6月7日开始,在7月3日的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因法国出面调解,7月26日缔结停战协定。战争前后仅七个星期,故有七星期战争之称。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北部和中部德意志。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莱因河以北22个德意志国家和3个自由市组成了北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基本上完成德意志统一。8、宪法纠纷:9、普鲁士(式)道路: 在农业中逐渐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代替封建主义经营方式的改良道路。同“美国式道路”相对。以普鲁士资本主义农业发展最为典型,故称。十九世纪时普鲁士还是个封建君主制的国家,政权和土地仍都掌握在容克地主受中。这个世纪初,为了缓和农民的斗争,普鲁士政府开始自上而下地改革农业中的封建制度,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定富裕农民可以交纳赎金免封建义务,成为自己份地的所有者。经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1850年3月颁布新法令,在继续保持容克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无偿取消农民的一些次要的封建义务。由于赎买的条件苛刻,广大农民陷入了高利贷的罗网,结果有丧失了以高价赎买回来的土地,而地主阶级不仅占有了更多的土地,同时也攫取了巨额的赎金。在此基础上,容克地主大量采取机器和化肥,加紧压榨雇农,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改造庄园,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改革使广大农民长期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奴役。它是一条既要适应资本主义发展,有要最大限度保存封建残余的改良道路。但是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仍然是一项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德国农业的发展。10、小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