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难时期的歌吟
——试论南渡男、女两词人
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刘珊珊
学号:2002121130
【摘要】李清照、朱敦儒同为历经两宋离乱、变幻的词人,其作品充分反映了他们一
路走来,饱经沧桑的心路历程。本文结合两人生平对,以“靖康之变”为分界,对两位词人
前、后期思想分别进行探究,并尝试结合宋代政治文化分析两位词人为何呈现出截然不同的
思想趋势。
【关键词】李清照; 朱敦儒;靖康之变; 宋代政治文化
【教师点评】本文选取朱敦儒、李清照两位南渡词人进行比较研究。选题较有讨论
价值和余地。作者对词人生平及作品钻研较深入,文章内容丰富,所设结论可靠,有新意、
有启发性,达到学士学位论文水平。文章行文有些部分尚可再洗炼些。(点评教师:沈金浩
教授)
李清照、朱敦儒生平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 1084 年(丰元七年)。父李格非,乃神宗
熙宁九年进士,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得其赞赏,与李禧、董荣等被合称“苏门后四学士”,
著有《洛阳名园记》,官至礼部员外郎,在北宋末年新旧党争中,因支持旧党被冠以“元祐
党奸”之名,随后被外放、罢官。母亲王氏为神宗宰相王圭长女,善文墨,不幸早卒。继母
王氏生一子李抗。关于李清照生平《宋史•李格非外传》仅有:“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
嫁赵挺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等极简略的记载。但从其《金石录后序》可知:李清照
十八岁嫁与太学生赵明诚,‘赵’痴迷于金石之学,夫妻俩常“市碑文果实归”后“相对玩
嚼”,过着“葛天氏之民”般的幸福生活。可惜好景不常,结婚次年,以菜京、赵挺之为首
的新党,在政治上取得了胜利,李格非等旧党人士被划为“党奸”,遭排挤迫害,李清照曾
为此向公公上诗救父,不果。其后受父亲株连,被迫与夫分离回归原籍,后虽重返京师,不
久赵挺之于政斗中失利罢相、病卒。李清照又随明诚屏居青州十年,这十年间夫妻俩猜书斗
茶,共治金石之学,过着陶式的隐居生活。伺候赵明诚离家出仕,李清照孤身独居。靖康之
变后明诚任职江宁期间,青州兵变,李清照逃奔江宁,一年后‘赵’因“缒城宵遁”被罢职,
夫妻俩离开江宁,展转各地。至高宗建炎三年,‘赵’奉旨到湖州赴任,途中染病去世。李
清照在顿失所依、国破家亡之际又受“玉壶颁金”之诬,无奈只好追踪高宗遁逃路线,欲献
家中铜器,以明其志,但几度扑空,途中文物被盗,宋绍兴二年,定居杭州,因金兵犯境又
逃往金华,半年后泛杭州直至去世(卒年不详)。
相比之下,同时期的另一位男词人——朱敦儒,他的一生也历经波折。
朱敦儒,字希真,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洛阳人,父朱勃,为哲宗时谏官,
在新旧党争中偏近苏、黄为首的元祐旧党。朱敦儒少有才名,宋李心传称他“文武全才”,
被时人称为“洛中八俊”中的“词俊”,此外从种种记录可知,朱敦儒还是个诗、书、画、
乐精通的全才。生长在富裕官宦家庭的敦儒,青年时期疏狂,不但有着“挟弹五陵间行处
- 1 -
万人看雪猎星飞羽箭春游花簇雕鞍”的潇洒,还有着“结客占春游”“挽酒春壶碧,脱帽
醉青楼”的放荡。靖康之变后“一切春梦随风”,繁华落尽朱敦儒也与李清照一般,过着展
转南逃的难民生活,饱经离乱后朱敦儒一改放荡不羁,应诏出仕,历任:兵部郎中、秘书省
正字、左承奉郎、两浙东路提刑狱、秘书郎等职。由于主战得罪权贵,于绍兴十年被弹劾以
“专立异论”与“交通”抗金大臣李光相的罪名被罢官。绍兴二十五年朱敦儒被奸相秦侩勉
强第二次出仕,任鸿炉少卿,司祭祀朝会等闲职,历时仅十八天又被罢职,自此朱敦儒完全
结束了他的仕宦生活,回到嘉兴直至绍兴二十九年(1159 年)正月二十九,享年七十八岁。
医生作品大都散佚,仅存后人为其收录的《樵歌》三卷。
总的来说李清照与朱敦儒两位词人都生长在两宋战乱频繁的年代,有着相似的家庭背
景、经历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巨变,他们的一生都因“靖康之变”出现了断层,由前期的富贵
安逸,瞬息变为落魄展转,乱世给他们以相同的创伤,但面对乱世他们却有着不同的态度与
执着。
李、朱思想阐释
一、靖康之前
早年的李清照和朱敦儒一者生长在天子之都的汴梁,一者生长在富足繁华的洛阳,同为
仕宦文臣家儿女的他们,在当时朝廷重文轻武、厚待文人的政策下,过着与众多文臣儿女一
般的锦衣玉食、呼奴唤婢的贵族生活,但两人在这片富贵海中却都流露出与一般公子、小姐
迥然不同的特质。
先看李清照,试读其《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中的少女正是作者待字闺中的自画像,玩厌了秋千,只懒洋洋地拍拭双手,因玩得起
劲,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