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名师讲述最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情境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幸福成长——本册主编施建平<第一章>让儿童的心灵插上翅膀——特级教师李吉林讲述想象性作文指导课《我是一棵蒲公英》让儿童的心灵插上翅膀——特级教师李吉林讲述想象性作文指导课《我是一棵蒲公英》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儿童的想象力发展了,张开想象的翅膀,他们就可以飞,飞过崇山峻岭,飞向浩渺的云霄,飞向人们的足迹不能到达的地方……[教者自述] 作文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作业。创造需要想象,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因此可以说,作文是儿童“想象之树”蓬勃生长的园地。在这园地上辛勤地耕耘,便会看到喜人的硕果——儿童的心灵插上了翅膀……现在我以三年级作文《我是一棵蒲公英》为例,略谈耕耘的点滴收获。初夏的傍晚,我独自到郊外去找寻野花。田埂、河畔、小桥边,我弯腰细细寻觅。那开着蓝色小花的婆婆纳,那米粒大的荠菜花,那随风摆动的知风草……躲在草丛中,似乎并不希望有人发现她们。在美丽的野花中,较为醒目的,便是蒲公英。那圆圆的金黄色的小花,真惹人喜爱。一阵风吹来,毛茸茸的种子竟飘飘欲仙地飞起来……我凝神望着她——对,让儿童认识几种野花,重点观察蒲公英。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带着全班孩子来到野花聚集的小河畔。小草、野花,都沾上了晶莹的露珠。孩子们像一群小鸟来到树林里,欢叫着,蹦跳着。一会儿,拉着我去看野花;一会儿,采来野花给我看。“野花有名字吗?”“有啊,这是婆婆纳——这是芥菜花——这是知风草……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花。”孩子们认真地辨认着各种野花。“那边还有更美的野花——”我又把孩子们带到蒲公英丛生的田野的一角。金色的小花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围在蒲公英身旁细细地观察起来了。我知道,要使儿童的观察由笼统到精确,由整体到细部,由表面到内在,是少不了老师的指导的。我便让他们按“叶——茎——花”从下到上或由上而下的顺序观察,指导他们边看边描摹各个细部——“蒲公英的叶子向四面展开。”“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么整齐的叶子,是二月的风伯伯裁剪的。”“蒲公英的茎是又嫩又细的管子。”“它的茎青里透红,又细又长。”“金黄色的小花,真像野菊花。”“也像一棵小巧玲珑的向日葵。”“我觉得像小姑娘的圆脸。”…………其间,我轻轻地点一点:“色彩呢?有点像什么?”有意启发儿童观察植物要注意茎、叶、花、果的色彩、姿态和数量。蒲公英的种子是富有诗意的。我小心翼翼地摘下,站在高高的石栏上,使劲一吹,轻软的种子,便乘风飞去。蒲公英飞了,孩子们的心灵也插上翅膀跟着飞了……观察为儿童积聚表象,表象又为想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材料。于是,我明白了——表象丰富,儿童才有可能想象。夜晚,我坐在灯下,思索着。孩子们认识了蒲公英,也十分喜爱蒲公英;写蒲公英,他们是会感兴趣的。但文题怎么拟定呢?我想,倘若让孩子用自我介绍的口气来写,不是更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吗?上课了,我便启发孩子用“我”的口气想题目。他们兴致很高,一下子出了《我的生活》、《飞呀,飞呀》、《我的旅行》、《我是一棵平凡的蒲公英》、《我是一棵小小的蒲公英》等七八个题目。最后,大家认定《我是一棵蒲公英》又有意思,又好写。随即,我在板书的文题旁边,画了一朵大蒲公英,圆圆的花盘里,点上一对眼睛和一张微笑着的嘴巴。孩子们看着这人格化了的蒲公英,是那样起劲地读起文题:“我是一棵蒲公英!”仿佛他们真的成了一棵蒲公英,写作的欲望油然而生。抓住文题,打开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