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周瑜人物形象演变
法学院法律系法学专业韩焓
学号:2002021095
【摘要】本文介绍了历史上的周瑜,兼及历史评价,比较了正史、诗词等雅文学上的
周瑜与宋以后话本戏曲小说等俗文学中的周瑜形象,探讨周瑜形象历史演变的过程及其形象
每况愈下之因,分析了后世极力贬损周瑜、褒扬诸葛亮的民众心理意识。罗贯中创作《三国
志演义》时为周瑜强加了一个好妒嫉的性格,而实际周瑜被贬的主要原因正是遭妒。本文揭
示了嫉妒这种集体潜意识对周瑜形象的贬损,指出周瑜形象的变形,除受正统观影响,也是
时代背景与民族文化思想的产物。
【关键词】周瑜历史形象艺术形象
【教师点评】该论文分析了周瑜形象从历史到诗词到话本戏曲小说的演变。作者论
证了在雅文学系统,主要指史书及唐诗宋词中,周瑜形象没有受到拥刘或拥曹的历史正统观
影响,而保留了一个雄才大略而又不失儒雅风流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但在俗文学,
主要指话本与戏曲、小说中,周瑜形象被极大地丑化了,其中又以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
为代表,书中将周瑜沦为诸葛亮的陪衬,使周瑜出现了人格的分裂,而背离了历史的真实。
俗文学之所以丑化周瑜,作者认为与历史正统观并没有太必然的联系,更多的是源于市民文
化、市民心理及世俗价值取向的影响。周瑜作为天赋的完美之人,与通过后天努力而走向成
功的刘备、诸葛亮相比,后者更容易让人接受让人景仰,所以周瑜只能无奈地沦为陪衬沦为
小丑,完成了从历史形象到文学形象的彻底转变。论文立论新颖,资料充实,论证有理有据。
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表述流畅老练。(点评教师:左江副教授)
东晋陈寿为三国历史撰写《三国志》,其后约一百五十余年,南朝宋裴松之为《三国志》
作注,宋代讲史话本兴起,三国故事逐步脱离史实,正式进入通俗文学的范畴。此后在民间
艺人及小说戏曲家的努力之下,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与演变,三国人物的形象虽根植于一般民
众心中,但往往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周瑜其中差异较大的。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历史不同时
期不同作品对于周瑜的描写,探讨周瑜形象的演变及其原因。
一、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历史上的周瑜
周瑜(公元 175—210),字公瑾,安徽舒城人,助孙氏兄弟建立东吴政权,大败曹操于
赤壁,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杰出的战略思想家。
周瑜生于东汉熹平四年(175),出身于江北士族世家,“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
尉。父异,洛阳令”。1幼年时与孙策交好。兴平二年(195)孙策借故脱离袁术归取江东之时,
周瑜助孙策渡江东下。建安三年(198),孙策授周瑜建威中郎将之职,吴中皆呼为“周郎”。
周瑜不仅文韬武略,而且精通音乐。当他酒酣听到别人演奏乐曲有差错时,能立即指出,时
人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建安四年(199),孙策同周瑜率部攻占了皖城,重创了袁术
和刘勋,俘获将士三万余众,后二人分别娶乔玄二女。建安五年(200),孙策被刺,孙权继
承兄位,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使其得以重用。周瑜还以人格魅力,团结了程普、黄盖等一
批老将2,稳定了形势,巩固了东吴政权。建安七年(202),曹操送信令孙权送人质到许昌,
周瑜向孙权主张拒绝了曹操的要求3。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