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作者贬官永州,心情比较苦闷,传世的大部分文章都写于这个时期。文章的体裁很多,有诗、赋、散文等等。我们学过的《童区寄传》也是这个时期的樖。其中的游记成就,以永州八记最为著名。这一篇是其中之一,并不是说,这一篇最好,而是这一篇比较适合初中生学习。学习什么呢?主要是学会理解抒情散文中景物和作者心情的关系。前面已经交代过,作者此时政治上失意,生活上也比较清苦。这里摘录一些网站上的文章,让我们来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境。“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读这篇《小石潭记》,有没有这样备受打击,精神苦闷的感觉呢?好像没有。有些学者,认为柳宗元,在这篇文章中表现了他苦闷,甚至到了“人不如鱼的程度”。这是把柳宗丰富的思想情绪简单化了。其实,他明明在文章中写了“心乐之”。而且在同一给文章中,还为买了一块便宜地而高兴不已。如果不是主观臆断,则不难看出,他是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找到了安慰的。我们要欣赏的,不仅仅不能回避他的山水之乐,而且是这个乐的特点,尤其是这个乐的过程。文章写的是美好的景致和心情:中心是石潭,如果直接就写潭水之美,就太简单,没有心理发现体验的过程了。因而,作者并不从看见潭水之美开始,而是先听到水声之美。美到什么样子呢:“如鸣环佩”。环佩是玉质的、玉环碰击的声音是美好的。玉的质地和价值都是贵重的,环形玉佩是妇女的饰物,环佩之声在古典诗歌和散文之中都和高贵的身份和美好的品格联系在一起。这就不仅是声音的美,而且有品格之美的联想。此其美,一也。其次,这样美好的声音,还不是直接听到的,而隔着竹林,而且是篁竹,密密的竹林,这也是与经典的诗意有联系的:《楚辞·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泉水之声是美的,隔美好竹听这声音,就有一种逐步发现的心理体验的过程。美好的感觉就有了延续性,此其美,二也。这两层都是铺垫,潭水,还没有见到,就被感染了:“心乐之。”很欣赏,很开心。但是,篁竹虽然美,可是成了欣赏潭水的障碍,没有路。接下来是“伐竹取道”。说明,听觉之美的程度不同凡响。非要看不看不可。这是第三层铺垫。三层铺垫,把读者的期待强化了。接下去就是开门见山的笔法了: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清字加上个洌,强调水的特点不仅是清,而且有寒气。好处在不但有水的视觉特点,而且有水的肌体觉、触觉的特点。“全石以为底”,表面上仅仅是河床的特点。河床是一大块完整的石头。这是罕见的,自然是很奇特的,但是,这一句,不仅仅写了河床,而且又间接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