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政治
(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许晓纯)
(学号:2000011022)
内容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道家以其独特的伦理思想,凸现其对政治的非凡价
值,尽管这种价值更多时候显得比较潜隐。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学说“无为”论,以及“与民
休息”的为政方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准则,对中国古代帝国的社稷安稳以及社会
的长治久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许多朝代伊始,政治家们在整饬百废待兴的王朝政
治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道家思想,整饬政治,安定社会。相反,许多统治者骄奢无
度,滥加税役,最终也只能国败家亡。
关键词:道家思想无为与民休息治大国若烹小鲜
教师点评:道家崇尚自然、追慕玄远、隔绝庶俗,给人的一般印象是远离政治,故道家
与王朝政治的论议从来就不是热门话题。许晓纯的论文从道家与中国古代政治的关系入手,
在认真阅读基本文献和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抓住“无为”、“与民休息”、“治大国若
烹小鲜”等几个核心观念,很好地组织起了一个架构,较为清晰地阐明了题旨。文章的资料
运用恰当,理解的也较为透彻;分析问题能抓住要害,有较强的逻辑性;语言表达流畅而有
节制,表现出了一定的文字功底。(点评教师:景海峰教授)
以"道"为世界的最后本原,故称之为道家。道家的思想理论,主要来源于先秦道家哲学。
其创始人是老子。春秋时期,老子曾阐发了一套关于宇宙万物产生、存在及运动变化的理论,
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赖以存在的本体,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遵循事物运动
变化的规律以求“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由此而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世道家学说的发
展奠立了理论基础。战国时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黄帝、老子之名来阐发养生、治国理论,被
称作“黄老道”。“黄老道”的学说,实已不仅限于老子道家,而是还“采儒墨之善,撮名法
之要”,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之长;这种融诸家学说于一炉的“新道家”,对秦汉时期
乃至以后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都很大。
在中国王朝政治这个大系统中,道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与儒家的刚
健、有为、进取、入世的精神不同的是,道家偏重于以柔顺、无为、退守、潜隐的精神作用
于政治,这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潜隐特点。人们常说,秦汉之后无"纯儒",同样也可以说,秦
汉之后无"纯道"。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和。
他们恰恰就是中国王朝政治在悠远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可或缺和赖以互补的两个方
面。对于中国政治文化来说,他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可以这样说,儒家
是讲治理社会的,而道家是在社会危难时期起挽救作用的。
儒家倡导礼治,法家主张法制,墨家力导兼爱、非攻,与众家不同的是,道家主张“无
为而治”。以“无为而治”为核心,道家提出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理论,其中包含“与
民休息”的为政方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准则等。道家以“无为”为人类活动的最
高准则,并以“无为”为人类本性和最高品质。
一,无为
我国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无为”论。“无为”这个概念在《老子》第三
章开始有这样的表述:“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将“无为”落实到政治层面上来,就有了
了君道无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