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万花筒的启示.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万花筒的启示.doc

上传人:drp539608 2019/6/30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万花筒的启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每当我们诵读那些文学巨匠的名著而被其中令人惊叹的语言魅力所征服的时候,总要想到孩提时赏玩的那美妙而神奇的万花筒。那小小的万花筒,筒底只是几颗形状不一的彩色碎粒,可是只消人们用手轻轻地一颠一摇,那些碎粒便立即化出一幅幅绚丽炫目、千姿百态的图案来。我们汉民族语言的词汇是很丰富的,但其中的常用词汇,特别是基本词汇,按其绝对量来说,原本是有限的。然而,这有限的词汇,就如同万花筒底的彩色碎粒,经过语言运用上的高手巧匠的一“颠”一“摇”,却能够化出气象万千的图景,传出无限丰富的情意。“长日夏凉风动水”,颠倒成了“水动风凉夏日长”,情趣迥异。“贫困的哲学”,颠倒成为“哲学的贫困”,针锋相对。“鸡冠花”是花,“花冠鸡”是鸡,“花鸡冠”是冠,所指不一。“我看过这本书”,说的是“我”怎样;“这本书我看过”,说的是“书”怎样。词序的变化显示了语意的变化。“如果他来,我就走。”“只要他来,我就走。”“即使他来,我也走。”“万一他来,我只好走。”“除非他来,我才走。”“果真他来,我怎么走?”……在“他来”与“我走”之间,楔进不同的词语,表达出来的则是种种不同的关系。用有限的词汇来反映无限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需要培养起一种对于语言的敏感性、识别力和组织调度的才能。但是,问题还有另一面。万花筒中那些彩色碎粒之所以能显现出五彩缤纷的图案,除了靠人们的颠动之外,更得靠它内部安置着的镜片对外界光亮的折射。手的颠动和光的折射,对于筒内万花的形成,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样,在用有限的词汇去反映无限的人事景物、情理意趣的时候,一时一刻都离不开人的思想的折光。从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变而为朱自清的“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难道仅仅是对于词语的组织、调度、增删的功夫在起作用吗?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改为“少壮须努力,老大不伤悲”,又进而改为“少壮齐努力,老大不伤悲”,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显然是作者的思想。写到这里,不禁想起1943年郭老改诗的一段佳话。那年初春,重庆进步影剧界的朋友们为于伶同志37岁生日聚会祝贺,席间人们即兴联句,成了这么一首七绝:长夜行人37,如花溅泪几吞声。至今春雨江南日,英烈传奇说大明。这是一首集体创作的、很巧妙的诗。它的妙处在于:一、扣合祝贺主人37岁生日的主题;二、每句诗里嵌进了于伶同志一些著名剧作的题目,即《长夜行》《花溅泪》《杏花春雨江南》《大明英烈传》;三、通篇情调和谐,意趣联